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陕西省渭北东部岩溶水开采动态预测——裂隙—孔隙双重介质三维流模型

发布时间:2020-06-26 20:38
【摘要】: 本文建立地下水三维流模型,对陕西省渭北东部的岩溶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动态进行预测。模型的建立,必须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否则,将导致模型的失真。文章突出研究区基本概况对模型建立的重要地位。 前人认为,研究区岩溶水系统边界即为渭北东部的“铜蒲合子系统”边界。区内第三系(N)隔水。西、中部山区得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一部分径直向东运动;一部分向南向下绕过地堑继而向东运动。这股东流的地下水,在洛河袁家坡和温汤泉排泄一部分地下水,最终全部排泄到本区最低排泄点——黄河及其附近的马瀵泉和处女泉等。 第二章从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入手,结合前人研究区岩溶水系统边界的研究观点,对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如下问题:第三系(N)地层是否为隔水?地下水是否都从西部补给区向东径流?岩溶地下水主要的排泄点是否只有中、东部的泉和黄河?并且提出,关于对系统南界的认识,是否存在另一可能:即在西部碳酸盐岩裸露区大气降水入渗后,沿碳酸盐岩向南向深部运动,然后,并非在极小的水力坡度驱动下长距离地向东部黄河、泉群径流排泄,而是通过上覆厚度约400m的第三系向上运动,继而主要在第四系黄土层中转为向南水平排泄到卤泊滩。如此,可以解释卤泊滩高矿化水的来源——地下水溶滤第三系岩层中的石膏等。 文章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寒武-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含水系统,该含水系为统被多条断层切穿的多层含水系统。继而,根据有关资料,并考虑大面积建模的需要,文章对该区的含水系统作出如下分层:强透水层分别是O_2f~(2-4。,O_2m和∈_2,其中O_2m透水性最强,O_2f~(2-4)中强,∈_2次之;O_2f~1,O_1,∈_3,∈_1为不同等级的弱透水层,第三系为极弱透水层。在充分分析研究区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比较降雨历时曲线、部分观测孔观测水头曲线得出开采量可能是影响水头下降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确定研究区概念模型如下:在平面上,模型范围与铜蒲合岩溶水系统范围一致。铜蒲合岩溶水系统的边界就是该模型的边界。在垂向上,上至潜水面,下至寒武系底面。模型顶面是有降雨和河流、水库入渗补给,以及泉水排泄的潜水面边界。模型东界上部以黄河水位为第一类水头已知边界,下部必存在一个分流面,分流面东西两侧分别是黄河东西两块岩溶水的排泄区,该分流面可视为零流量边界。南、西、北边界初拟为隔水边界,是否存在部分地段的流量进出,需经模型识别而定。源汇项主要是抽水井。本区的断裂十分发育,明显地增大沿断裂面方向的导水能力,为此,本文将含水系统视为裂隙-孔隙双重含水介质。从而确立本区的基本模型为裂隙-孔隙双重介质地下水三维流模型。由于断 层两侧一般并非两个自然层刚好对接,而是某一层厚的自然层与另一侧的几个自然层对接, 本研究采用两侧模拟层一一对应关系,将层厚的自然层细分为几层模拟层以符合上述条件, 最终,本区总共被分为20层模拟层。模拟区范围在平面上剖分为715个结点,13巧个三 角单元。20层模拟层的总结点数为715x20二14300个,总的单元数为1315x20=26300个。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文章抓住影响本区岩溶发育的两个区域性的要素—岩性和埋 藏深度,对参数分区采用同一地层岩性的渗透系数随埋深的负指数衰减的方法;从研究混 合井筒中水流的机理出发,以“渗流一管流祸合模型”来刻画混合井:用降雨入渗补给权 系数法,来刻画研究区的降雨入渗:采用“参数一初始水头迭代法”〔p一氏法)来解决研究 区初始水头的分布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数学模型,对其进行离散化,采用任意 多边形网格有限差分法。 第四章主要介绍模型的识别过程,即通过输入剖分网格结点信息,运行模型,反复迭 代、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校正;根据最佳拟合误差分析,进行优选求参;最后,运用 优选出来的参数,反馈到模型,从运算结果分析地下水流场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均衡 情况,重新认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比分析表明,第三系为极弱透水层,地下水在 模型区西部向南边界卤泊滩的排泄量,占相当大的比例。 第五章运用己求出的参数,设计开采方案,对三种方案下研究区的地下水动态成功地 进行了预测。 整个模型建立、识别的过程,遇到了诸如如何对模型分层,如何处理混合井,断层, 泉等新问题。第六章,详述了对这些新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上的进展。最后提出对模型 建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P641.8
【图文】:

剖分图,平面,模拟层,三角单元


后期采用的方法详见前述章节。)按照上述原则及研究区的基础资料,将计算区范围在平面上(即每一个模拟层)剖分为715个结点,1315个三角单元(图4一1)。20层模拟层的总结点数为715X20=14300个,总

剖面线,裸露区,降雨入渗补给,碳酸盐岩


尹OCUCUn000‘比八曰nUO64,二从图4一n等值线形态反映出模型区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如下:1、从平面上看(图4一11),水头最高值出现在模型区的西部,且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在碳酸盐岩强透水岩层,水力梯度较小,在第三系,水力梯度大,水流滞缓。模型区地下水主要在西部碳酸盐岩裸露区(中、东部有小范围的裸露区)接受降雨入渗补给,一部分地下水就近向南部鲁泊滩径流,排泄到鲁泊滩,一部分向中东部地区径流,且在东部分水岭处发生流向改变,直接排泄到洛河泉群。在东部碳酸盐岩裸露区附近,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主要降雨入渗补给量排泄到黄河和附近泉域,另外小部分降雨入渗补给量排泄到洛河及其附近泉域。由此可以推断,西部地区的地下水,并没有直接沿着长距离的径流途径,排泄到黄河。2、从剖面上看(图4一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应钊;刘国利;马彩琴;李绪涛;;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在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2 董雪梅;胡婷婷;霍进杰;徐春丽;;统计法在确定卡拉麦里气田物性下限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3 石丽娜;杜庆军;同登科;;煤层气窜流 扩散过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赵靖康;王姝;李娟;黄小荣;;潜山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新方法——以DSB油田为例[J];复杂油气藏;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开理;何国良;;具有应力敏感地层的双重介质分形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的预测-校正法[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向开理;何国良;;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渗流数学模型的预估-校正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起新;孙维吉;梁冰;赵颖;;煤层气运移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赵延林;曹平;汪亦显;;双重介质固气耦合模型及在含夹层盐穴储气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孙来喜;武楗棠;刘启国;;利用试井资料描述塔河裂隙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杨多兴;刘耀炜;;多尺度双向嵌套地下流体数值摸拟与高性能并行计算[A];2007年地震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振;胡千庭;金洪伟;;煤岩失稳的发生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赵阳升;胡耀青;康天合;;煤体—瓦斯耦合理论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会军;孙吉主;;三重介质渗流耦合数值模拟[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成杨;双重介质气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王永辉;低渗透储层开发压裂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周玉良;双重介质储层过平衡水侵损害的欠平衡返排恢复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5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吕兆兴;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7 何勇明;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万春;水力压裂岩体非线性损伤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王拥军;深层火山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陈红江;裂隙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波;陕西省渭北东部岩溶水开采动态预测——裂隙—孔隙双重介质三维流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2 马收;松南青山口组双重介质储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曾宪兵;双重介质油气藏水平井试井解释方法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晓丽;水、气二相渗流与双重介质变形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李大广;特征线法研究煤层双重介质渗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6 聂法健;考虑变井筒存储的凝析气井试井[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张瀚丹;水溶性气藏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8 王茜;改进的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模拟模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蒋维军;低速非达西渗流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10 张秀华;复杂介质油藏干扰试井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730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30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7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