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北东部岩溶水开采动态预测——裂隙—孔隙双重介质三维流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P641.8
【图文】:
后期采用的方法详见前述章节。)按照上述原则及研究区的基础资料,将计算区范围在平面上(即每一个模拟层)剖分为715个结点,1315个三角单元(图4一1)。20层模拟层的总结点数为715X20=14300个,总
尹OCUCUn000‘比八曰nUO64,二从图4一n等值线形态反映出模型区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如下:1、从平面上看(图4一11),水头最高值出现在模型区的西部,且与碳酸盐岩裸露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在碳酸盐岩强透水岩层,水力梯度较小,在第三系,水力梯度大,水流滞缓。模型区地下水主要在西部碳酸盐岩裸露区(中、东部有小范围的裸露区)接受降雨入渗补给,一部分地下水就近向南部鲁泊滩径流,排泄到鲁泊滩,一部分向中东部地区径流,且在东部分水岭处发生流向改变,直接排泄到洛河泉群。在东部碳酸盐岩裸露区附近,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主要降雨入渗补给量排泄到黄河和附近泉域,另外小部分降雨入渗补给量排泄到洛河及其附近泉域。由此可以推断,西部地区的地下水,并没有直接沿着长距离的径流途径,排泄到黄河。2、从剖面上看(图4一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应钊;刘国利;马彩琴;李绪涛;;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在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2 董雪梅;胡婷婷;霍进杰;徐春丽;;统计法在确定卡拉麦里气田物性下限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3 石丽娜;杜庆军;同登科;;煤层气窜流 扩散过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赵靖康;王姝;李娟;黄小荣;;潜山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新方法——以DSB油田为例[J];复杂油气藏;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开理;何国良;;具有应力敏感地层的双重介质分形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的预测-校正法[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向开理;何国良;;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渗流数学模型的预估-校正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起新;孙维吉;梁冰;赵颖;;煤层气运移双重介质气-水两相流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赵延林;曹平;汪亦显;;双重介质固气耦合模型及在含夹层盐穴储气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孙来喜;武楗棠;刘启国;;利用试井资料描述塔河裂隙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杨多兴;刘耀炜;;多尺度双向嵌套地下流体数值摸拟与高性能并行计算[A];2007年地震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振;胡千庭;金洪伟;;煤岩失稳的发生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赵阳升;胡耀青;康天合;;煤体—瓦斯耦合理论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会军;孙吉主;;三重介质渗流耦合数值模拟[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成杨;双重介质气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王永辉;低渗透储层开发压裂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周玉良;双重介质储层过平衡水侵损害的欠平衡返排恢复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5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吕兆兴;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7 何勇明;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万春;水力压裂岩体非线性损伤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王拥军;深层火山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陈红江;裂隙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波;陕西省渭北东部岩溶水开采动态预测——裂隙—孔隙双重介质三维流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2 马收;松南青山口组双重介质储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曾宪兵;双重介质油气藏水平井试井解释方法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晓丽;水、气二相渗流与双重介质变形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李大广;特征线法研究煤层双重介质渗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6 聂法健;考虑变井筒存储的凝析气井试井[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张瀚丹;水溶性气藏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8 王茜;改进的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模拟模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蒋维军;低速非达西渗流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10 张秀华;复杂介质油藏干扰试井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730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3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