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4:47
【摘要】: 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有30年。虽然这种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但无可否认的是,它是建立在过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水资源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特殊资源,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农业用水过多地挤占了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成为制约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水资源数量短缺和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水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失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波及到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效率。如何高效管理农业用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整个论文着眼于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来研究农业水资源管理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状态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关系拟合,微观主体水资源利用分析和农业用水管理政策等。论文主要从农户的节水决策、农户降低化肥施用决策、用水管理组织模式变革绩效、灌溉投资节水替代作用和水价补贴的角度深入探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增进农民乃至社会福利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路径,确保在生态和农业双重安全目标下,农业水资源向工业和生活用水转移。 论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1997-2006年的10年间,中国农业安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农业水资源生态安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截至2006年,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状态离双重安全目标的实现距离有所拉大。 (2) 1999年以来,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前沿面省份和其他省份之间效率的差距相对较大,大多数省份的效率水平较低,目前的低效率水平保障了农业安全,而损害了生态安全。同一时间跨度内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下降的生态安全和上升的农业安全同时存在,证实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面源污染是调整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目标冲突的重要模式。 (3)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城市化都是影响农业用水总量的重要外生变量。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稳定性的N型曲线关系,全国大部分省份区目前处于N型曲线的下降阶段,但也要警惕农业用水量出现反弹趋势。要遏制农业用水量的上升趋势,则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以及大力普及节水技术便显得十分必要,并迫在眉睫。 (4)从农户的技术采纳和持续使用决策来看,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技术自身特征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论文通过分析还得出户主年龄、科学施肥意愿、经营规模、耕地细碎化程度、耕地离家距离、农业劳动力比例和技术培训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构成显著的影响。 (5)论文还认为,管理制度是提升用水效率不可或缺的手段,变革灌溉管理模式,参与式灌溉管理使灌溉水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和持续性;灌溉投资与灌溉用水之间存在较大的替代弹性,增加灌溉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起到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两部制水价情况下“暗补改明补”的补贴制度目前具有节水激励作用。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 (1)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论文共同关注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问题。目前关于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同一角度,关联并整合研究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文献却很鲜见,即使存在,也大多是在文章之中零散地提及。本文从理论上探寻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和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实证评价中国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状态,拟合双安全的压力、状态和响应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对微观主体的用水行为和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一个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下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 (2)扩展了实证方法的应用范围,论文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引入DEA方法,在省际层面上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假说,验证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已有文献多用比值分析法来评价水资源效率,计算的是单要素生产率,忽视了区域内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相互替代和对生产率的贡献作用,DEA方法允许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考虑了实际生产中所投入的其他生产要素。农业用水Kuznets假说验证是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考察农业用水量变动的阶段性趋势,虽然对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学者探讨的热点,但针对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开展实证研究,却较少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3)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系统分析得出了“我国农业安全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程度有所降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未来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机制,普及节水技术;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禀赋特征、外部环境特征是影响其节水决策的重要因素;灌溉投资和水价‘暗补改明补'等经济手段具有明显的节水激励效应”的系列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多项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对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以保障生态与农业双重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23.213
【图文】:
在各省之间差别较大。以省份为单位,按人均用水量(m3)、万元GDP用水量(m3)、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m3)三个指标,对东、中、西部分别求取平均值(见图2.3)。对比东、中、西三个地区用水指标的平均水平,可以得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最低,其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都远高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业实灌亩均用水量的平均水平与东部①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
地下水资源量卜00囚900囚的00N寸00闪的00N囚00囚010闪00ON6661的6616L61图4.1中国 1997一2007年水资源量的变动趋势Fig·4· 1TrendofWaterResoureeQuantityinChina(1997一2007)
本文编号:274997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23.213
【图文】:
在各省之间差别较大。以省份为单位,按人均用水量(m3)、万元GDP用水量(m3)、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m3)三个指标,对东、中、西部分别求取平均值(见图2.3)。对比东、中、西三个地区用水指标的平均水平,可以得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最低,其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都远高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业实灌亩均用水量的平均水平与东部①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
地下水资源量卜00囚900囚的00N寸00闪的00N囚00囚010闪00ON6661的6616L61图4.1中国 1997一2007年水资源量的变动趋势Fig·4· 1TrendofWaterResoureeQuantityinChina(1997一200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渝;王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全要素水资源调整目标比率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王忠福;;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宋建峰;;试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节水灌溉管理[J];珠江水运;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孙能利;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宏伟;石羊河流域蒸散发遥感反演及生态需水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赵明;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定位技术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浩文;兰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芳;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9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4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