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岸岸线变迁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6:45
海岸带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现象与过程最为丰富的自然区域。辽东湾北岸是典型的淤泥质型海岸,区内四大河流每年都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通过潮汐作用,泥沙在岸边堆积。与此同时,辽东湾地区近20多年来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可达8—10mm/a,使得该区内的海岸侵蚀加剧。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辽东湾北部地区的岸线变化情况较为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大力开发海岸带土地资源,因此,研究海岸变化,对研究区内的土地资源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部分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海岸线的提取方法,不同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海岸线理解也不同。本文探讨不同的解译标志对解译结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方法提取海岸线;第二方面是解译结果的分析,重点分析海岸线的稳定性及分岸段探讨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第三方面是根据上述分析,探讨如何在岸线变迁的情况下进行土地管理。 本文选取1988年、1996年、1998年和2001年覆盖研究区范围的Landsat系列卫星图片,利用K—T变换改进后的谱间关系法来确定滩陆分界,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叠加来分析岸线变化的趋势,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分为八个岸段,计算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速率,分析不同岸段海岸线的稳定性,探讨岸线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针对研究区内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海岸带滩涂开发、海岸带区域防灾减灾及自然保护区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海岸带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海岸线的提取,在已有的成果中所采取的解译标志不能满足此次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在K—T变换的基础上采用谱间关系法分离水陆,提取海岸线,得到的海岸线位于高低潮线之间。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消除泥沙和阴影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地反应出岸线变化特征。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301.2;P748
【部分图文】: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长期以来,关于“海岸带”的定义一直是科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了向海扩大到沿海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外界,即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外界,向陆离海岸线已超过 10 千米。包括了部分风景优美的陆地、滩涂、沼泽、湿地、河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采取这类划法的国家大约占 10%左右,大多为中等发达国家。狭义的海岸带是指海陆的交界面,即潮间带。目前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最常应用的海岸带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是陆地边缘由海洋影响决定的部分,包括滨海平原、潮间带和浅海大陆架三部分。据 1980 年海岸线资源调查与海图制作规程中的规定,海岸带的范围是指海岸向陆延伸 10km,向海延伸 10—15km 等深的浅海狭长地带。海岸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后滨带、前滨带和外滨带,如图 1 所示。
图 2 盘锦市双台子河口地区遥感图像(TM543)三、研究内容及重点本文选取 1988 年、1996 年、1998 年和 2001 年覆盖研究区范围的 Landsat 系列卫星图片,利用 K—T 变换结合谱间关系法来确定滩陆分界,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叠加以便分析岸线变化的趋势,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分为八个岸段,计算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速率,分析不同岸段海岸线的稳定性,探讨岸线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论文研究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在于海岸线的提取方法,各个研究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海岸线理解也不同。本文在下面的探讨中将重点讨论不同的解译标志对解译结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目的来选取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第二个方面在于解译结果的分析,重点分析海岸线的稳定性及分岸段探讨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第三个方面是根据上述分析,探讨如何在岸线变迁的情况下进行土地资源管理。
由于贝壳堤的地物反射率较高,可以很容易的将其提取出来,见图3,图中位于中部偏左的白色弧线就是贝壳堤。图 3 贝壳堤遥感解译图中尺度研究的时间段为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表现在一些极端事件上,如对风暴潮、海啸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对岸线变迁情况的动态调查研究等等;短尺度的研究的时间段较短,表现在应用 3S 方法来进行海岸资源调查等。应用遥感方法来监测海岸变化具有宏观性、准确性以及能够进行动态监测等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区遥感影像来提取目标地物,对比多年的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进而研究探讨研究区海岸带土地管理的对策,是属于中尺度的研究。(二)海岸线提取的方法海岸线是平均大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人们最常应用的海岸线解译标志是最高高潮线、平均高潮线、一般高潮线(小潮高潮线)、最低低潮线(干出线)、平均低潮线以及海岸基线。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解译标志不同,得出的海岸线位置也不同。在研究淤泥质海岸变化特征的过程中,常军[3]等认为,海岸线的提取首先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影像进行预分类(ISODATA),再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最后提取出平均高潮线;孙美仙[
本文编号:2821909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301.2;P748
【部分图文】: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长期以来,关于“海岸带”的定义一直是科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了向海扩大到沿海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外界,即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外界,向陆离海岸线已超过 10 千米。包括了部分风景优美的陆地、滩涂、沼泽、湿地、河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采取这类划法的国家大约占 10%左右,大多为中等发达国家。狭义的海岸带是指海陆的交界面,即潮间带。目前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最常应用的海岸带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是陆地边缘由海洋影响决定的部分,包括滨海平原、潮间带和浅海大陆架三部分。据 1980 年海岸线资源调查与海图制作规程中的规定,海岸带的范围是指海岸向陆延伸 10km,向海延伸 10—15km 等深的浅海狭长地带。海岸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后滨带、前滨带和外滨带,如图 1 所示。
图 2 盘锦市双台子河口地区遥感图像(TM543)三、研究内容及重点本文选取 1988 年、1996 年、1998 年和 2001 年覆盖研究区范围的 Landsat 系列卫星图片,利用 K—T 变换结合谱间关系法来确定滩陆分界,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叠加以便分析岸线变化的趋势,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分为八个岸段,计算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速率,分析不同岸段海岸线的稳定性,探讨岸线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论文研究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在于海岸线的提取方法,各个研究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海岸线理解也不同。本文在下面的探讨中将重点讨论不同的解译标志对解译结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目的来选取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第二个方面在于解译结果的分析,重点分析海岸线的稳定性及分岸段探讨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第三个方面是根据上述分析,探讨如何在岸线变迁的情况下进行土地资源管理。
由于贝壳堤的地物反射率较高,可以很容易的将其提取出来,见图3,图中位于中部偏左的白色弧线就是贝壳堤。图 3 贝壳堤遥感解译图中尺度研究的时间段为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表现在一些极端事件上,如对风暴潮、海啸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对岸线变迁情况的动态调查研究等等;短尺度的研究的时间段较短,表现在应用 3S 方法来进行海岸资源调查等。应用遥感方法来监测海岸变化具有宏观性、准确性以及能够进行动态监测等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区遥感影像来提取目标地物,对比多年的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进而研究探讨研究区海岸带土地管理的对策,是属于中尺度的研究。(二)海岸线提取的方法海岸线是平均大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人们最常应用的海岸线解译标志是最高高潮线、平均高潮线、一般高潮线(小潮高潮线)、最低低潮线(干出线)、平均低潮线以及海岸基线。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解译标志不同,得出的海岸线位置也不同。在研究淤泥质海岸变化特征的过程中,常军[3]等认为,海岸线的提取首先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影像进行预分类(ISODATA),再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最后提取出平均高潮线;孙美仙[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影;基于RS/GIS的滨海滩涂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1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2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