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的生态、濒危现状及保育
发布时间:2020-09-26 17:35
鳄蜥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原始爬行动物,分布范围相当狭窄,并具有许多原始特征,它对于爬行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破坏,鳄蜥面临着即将灭绝的危险。为了拯救鳄蜥,开展对鳄蜥生态学的研究意义重大。2001年~2003年,对鳄蜥的生态、濒危现状及保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鳄蜥的研究,为相关部门和科学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为鳄蜥的保护尽一份力。 本论文分为综述、研究地的自然概况、生态、濒危现状和保育四个部分。 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和前景,动物的生物节律及其机制,动物的生境选择以及鳄蜥的研究概况。研究地的自然概况主要介绍了金秀大瑶山、昭平县两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等情况。生态部分,主要探讨了鳄蜥的活动节律、行为以及行为的时间分配、鳄蜥的冬眠、鳄蜥对生境的选择等内容。濒危现状和保育部分,对鳄蜥现阶段种群分布、数量进行了报道,分析了鳄蜥的濒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鳄蜥的活动节律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同一生境内的目标种群进行持续多天观察。每天24小时连续观察鳄蜥的活动情况,统计一天中不同时间内出洞外活动的鳄蜥数量以及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的数量变化,以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内活动个体的多少来表示鳄蜥的活动节律变化。比较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对鳄蜥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差异明显。影响鳄蜥活动节律变化的主要外界因素为环境温度和光照。 对鳄蜥的行为及行为时间分配研究,采用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和扫描取样法对鳄蜥的行为活动作全日统计观察比较,连续记录行为发生的所有频次、时间和内容,从而得出鳄蜥的行为活动规律。文中报道了鳄蜥的摄食行为(ingestive behaviour)、防御与攻击行为、繁殖行为(reproductive behaviour)以及鳄蜥在繁殖期日活动的行为时间分配。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鳄蜥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鳄蜥的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移动10.27%、静栖52.92%(其中静栖于树上占35.38%,静栖于地面上占17.54%)、晒太阳4.08%、捕食3.81%、在穴28.27%、其它行为0.65%。 结合室内观察,对鳄蜥的冬眠时间、越冬状态及洞穴特点、冬眠期代谢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鳄蜥的冬眠时间从11月至次年3月,喜集群越冬、选择深遂弯曲的石缝或树洞中越冬。冬眠期间鳄蜥的代谢非常低下,深眠期间主要依靠脂肪代谢。 鳄蜥对生境选择的研究采用样方法对鳄蜥的生境因子进行取样,选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系统聚类分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连续的聚类分析,构成一个系统聚类图,从而分析出各种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的影响作用。 通过标志重捕法、小区样线数量统计法和访问法对现阶段鳄蜥的种群分布、数量进行了全面普查,结果发现现阶段鳄蜥的分布面积大大缩小,多处鳄蜥已绝迹,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境内鳄蜥总数仅为499~664只。鳄蜥的贸易猖獗,人类乱捕滥抓现象严重。针对此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保护建议。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S862
【部分图文】:
133.结果分析3.1 鳄蜥的日活动节律鳄蜥的日活动在正常天气下有着明显的节律性。从 7、8 月份的观察结果(图2-1)看出,鳄蜥一天中有两个活动高峰:15:00~17:00 出现一个较小的活动高峰,17:00 之后稍有减弱,至傍晚 19:00,第二个活动高峰到来,此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到晚上 21:00 进入活动的最高峰,到晚上 23:00 才开始减弱,于次日凌晨 1:00 活动节律下降,然后维持一个稳定状态,直到天亮,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伏在树上过夜的鳄蜥开始落入水中,待太阳出来,有的仍伏在树枝上,有的伏在岸边石块上,让太阳直射在身上,鳄蜥为变温动物,晒太阳是一种很重要的行为,至早上 9:00 之后
图 2-3 3~4 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3.3.2 五至六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图 2-4)5、6 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如图 2-4 所示。该时期当地平均气温在 19℃-26之间,生境内最高温可达 28℃,最低温 18℃,鳄蜥的活动节律大致表现为双型。上午 7:00,部分鳄蜥开始活动,8:00-10:00,第一次活动高峰出现,
~6月份鳄蜥活动节律
本文编号:2827272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S862
【部分图文】:
133.结果分析3.1 鳄蜥的日活动节律鳄蜥的日活动在正常天气下有着明显的节律性。从 7、8 月份的观察结果(图2-1)看出,鳄蜥一天中有两个活动高峰:15:00~17:00 出现一个较小的活动高峰,17:00 之后稍有减弱,至傍晚 19:00,第二个活动高峰到来,此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到晚上 21:00 进入活动的最高峰,到晚上 23:00 才开始减弱,于次日凌晨 1:00 活动节律下降,然后维持一个稳定状态,直到天亮,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伏在树上过夜的鳄蜥开始落入水中,待太阳出来,有的仍伏在树枝上,有的伏在岸边石块上,让太阳直射在身上,鳄蜥为变温动物,晒太阳是一种很重要的行为,至早上 9:00 之后
图 2-3 3~4 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3.3.2 五至六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图 2-4)5、6 月份鳄蜥的活动节律如图 2-4 所示。该时期当地平均气温在 19℃-26之间,生境内最高温可达 28℃,最低温 18℃,鳄蜥的活动节律大致表现为双型。上午 7:00,部分鳄蜥开始活动,8:00-10:00,第一次活动高峰出现,
~6月份鳄蜥活动节律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友邦;唐政;赵泽鸿;谭伟福;彭定人;;广西大桂山林场陆栖脊椎动物资源和保护[J];贺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宁加佳;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活动时间分配及食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付新中;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7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2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