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误区与对策探析
【学位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323.2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1.1.1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阶段划分
1.1.2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
1.2 国内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1.2.1 大陆土地整理研究
1.2.2 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研究
1.3土地整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1.4 当前国内土地整理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绪论
2.1 南方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满足土地整理社会实践的需求
2.2.2 弥补当前土地整理研究不足的需要
2.2.3 为完善国家的土地整理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土地整理理论框架
3.1 土地整理的内涵
3.2 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
3.3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原理
第4章 当前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误区探析
4.1 土地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缺少土地整理战略的理性思考
4.1.1 市级、区县级土地整理项目重在土地开发
4.1.2 石灰岩地区缺少客土工程内容
4.1.3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不注重土壤剖面构建
4.2 土地整理采用固定的模式,缺少因地制宜规划设计
4.2.1 规划设计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
4.2.2 规划设计未很好克服整理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制约性障碍
4.2.3 规划设计方案未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
4.2.4 规划设计方案未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最新技术
4.3 土地整理忽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4.3.1 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4.3.2 土地整理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4.4 土地整理缺少项目后评价
4.4.1 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概况
4.4.2 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第5章 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的对策措施
5.1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管理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1.2 评价指标因子选择
5.1.3 评价因子的量化分级
5.1.4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1.5 耕地质量评价
5.2 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的主体工程设计
5.2.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5.2.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5.2.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5.3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
5.3.1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内容
5.3.2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渝北兴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中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蓓;王毅;;探析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2 姜永彬;;现代技术在土地整理与复垦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3 任大维;孙洪伟;;加强土地整理 提高耕地有效面积[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4 朱的平;;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研究[J];华章;2011年23期
5 姜永彬;;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设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6 高明秀;东野光亮;;面向土地整理的土壤地质环境研究——以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北部丘陵土地整理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7 赵建林;陈龙乾;李龙;李媛媛;李翌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赵微;;土地整理对区域蓝绿水资源配置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陈浒;樊云龙;冉景丞;王仙攀;;河头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10 左金安;;“土地咋整治 农民说了算”——新县土地整治工作纪实[J];资源导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金梅;孟宪素;薛永森;;论土地整理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樊芳玲;;土地整理工程对丘陵山区景观格局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窦洪桥;金晓斌;赵婕;朱开群;周寅康;;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理区景观粒度效应差异性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王松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浅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贾玫;;浅析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柳博会;;加强土地整理项目选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论文集[C];2010年
8 张素兰;严金明;;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论文集[C];2010年
9 蒋一军;王晓霞;;国内外土地整理比较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袁丽丽;;试论土地整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润;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博;蓬勃兴起的土地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蔡亚群;土地整理出效益[N];市场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秦力勇;加强土地整理 服务产业发展[N];绵阳日报;2008年
5 周长方;岳池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N];广安日报;2008年
6 谢荣邋蒋淑君;关注土地整理开发[N];四川政协报;2008年
7 贾华;土地整理有序推进[N];巴中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蔡庸剑 叶祥东 彭书桃;在阳新看土地整理[N];湖北日报;2008年
9 记者 朱殿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4500亩[N];河南日报;2008年
10 舒心 特约记者 刘树军;土地整理 彭山3年增地近5000亩[N];眉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2 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瑷玲;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及其项目后评价研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程郁华;江苏省土地整理研究:1928-1936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蒋勇军;典型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田峰;我国土地收购储备中的物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尽;利用矿物改良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贫瘠土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郭云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遥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陈健;基于CA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灿霞;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会巧;山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宋慧瑾;景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及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王庆芳;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常宏景;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琳亭;重庆市土地整理中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优化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赵伟;英属印度的土地整理[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冬;广元市木门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申琪;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史有刚;绵阳市游仙区土地整理项目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9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2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