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县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及空间动态分析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205;X821
【部分图文】:
置和行政区划处东经 105°17'~110°11'、北纬 28°11'~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与鄂、湘、黔、川、陕等省相邻,重庆市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最大西南片区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重庆于 1997 年成为直辖市直辖市。直辖以来,重庆人口数量增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直辖市。重庆市的国土面积东西长度约为 470km,全市面积达到 8.24 万 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截止 2015 年有 38 县级行政单元,其中有 21 个区、13 个县和 4 个自治县。其中。2006 年,合川撤市设区。2006 年,永川撤市设区。2006 年,南川,撤销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綦江区。2011 年 10 月,撤销双桥区和大014 年 6 月,璧山县改设为璧山区。2014 年 6 月,铜梁县改设为铜梁县撤县设区。2015 年 5 月,荣昌县撤县设区。2016 年 6 月,开县撤县一以 2015 年重庆市管辖的 38 个区县为基础,2006-2011 年之间,万据统一归并到綦江区,双桥区和大足区的基础数据统一归并到大足区
南区、荣昌区、及万盛、双桥经开区,约 2.32 万平方公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 11 区县,约 3.39 万平方公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范围包括: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 6 区县(自治县),约 1.98 万平方公里。然地理条件庆处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和长江的上游地带,即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川盆地向盆边山地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长江流域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护中,重庆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关键生态屏障[68]。东北部、东部、南部为大巴山山地地、武陵山地、大娄山余脉构成的盆周中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平均海拔在 400 米左右,中北部为平行岭谷区,西部为川中丘陵区,地势从南北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西部海拔高程为 500-900m 之间,东部海拔高程为 1000-250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地貌形态,见图 4.2。地质构造分属大巴山川东褶皱带和川湘黔隆起褶皱带。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区包括丘陵和山全市总面积的 86.9%,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有“山城”之称。
图 6.1 重庆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雷达图Fig.6.1 Radar chart of RECC of counties in Chongqing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率表和图 6.1 的雷达图的分布点可以看出近 境承载力变化情况。2010 年的变化率只有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渝北区等 6 个区县出现增长,其余区县均为负增长,到 2015 年在变、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潼南区、荣昌区、梁平县、城口县、忠县区县出现负增长,其余均为正向增长。其中变化率较大的区县有万州区区、江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区、璧山区、铜梁区、垫江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市 38 个区县的变化率大致可以分为五类:高等级承载力、低等级承载承载力逐年下降以及承载力不稳定。高等级承载力类型包括北碚区、岸区、开县区、江北区、大足区;低等级承载力类型包括梁平县、武、江津区、巫溪县、黔江区;逐年增长类型包括: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开县;承载力逐年下降类型包括: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沙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欢;谢世友;柳芬;崔莹;陈川;;基于灰色关联定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陆霞;;论战与资源稀缺理论——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理念产生[J];商业故事;2016年06期
3 韩继红;陈鹏;张改景;高月霞;;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城区建管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6期
4 陈兆荣;;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预测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5 张学良;杨朝远;;论中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J];学术月刊;2014年09期
6 王雪军;黄国胜;张煜星;程志楚;杨英;;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赣州市生态屏障布局[J];福建林业科技;2014年02期
7 贺涛;钱冬林;林泽健;;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保税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02期
8 张国兴;;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经济论坛;2014年01期
9 许萍;张立军;陈菲菲;;TOPSIS评价模型的稳健性分析及参数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3年17期
10 郑娟尔;袁国华;贾立斌;王世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总结——国土资源管理面临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障生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小舟;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黄洁;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韩博;地理信息系统在古代大型游牧文化遗址的应用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朱丽波;宁波市北仑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1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7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