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IPAT模型的青岛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17: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也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青岛市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不断提高青岛市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从IPAT模型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问题。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透彻解析IPAT模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辩证地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推导IPAT模型得到资源消耗的因素贡献模型,以青岛市的水资源消耗为例,分析1992-2006年间青岛市水资源消耗的因素贡献差异状况,并预测青岛市未来经济发展中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青岛市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变动的贡献因素中,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其次是技术进步因素,最后是人口规模增长因素;当按照GDP年均增长率为13%、单位GDP水资源消耗年均降低...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形成
        2.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3 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征
    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 IPAT模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系阐释及现实意义
    3.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3.1.1 资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1.2 节约的双重含义
        3.1.3 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的背景、内涵和特征
    3.2 IPAT模型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
        3.2.1 IPAT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3.2.2 IPAT模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3.3 IPAT模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3.4 青岛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基于IPAT模型的青岛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
    4.1 IPAT模型及其变型
    4.2 资源消耗的因素贡献模型
    4.3 青岛市水资源消耗的因素贡献
    4.4 青岛市水资源消耗预测
第五章 国外发达国家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的经验
        5.1.1 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5.1.2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5.2 德国的经验
        5.2.1 政策引导与支持
        5.2.2 注重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5.2.3 重视科研创新
    5.3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6.1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
    6.2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
    6.3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
    6.4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产业结构体系
    6.5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
    6.6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舆论环境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 焦必方,杨薇.  经济纵横. 2008(04)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路径[J]. 穆颜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3]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J]. 张建成.  商场现代化. 2007(22)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 许荣华.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7(04)
[5]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王丽,左其亭,高军省.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4)
[6]对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J]. 王作全.  理论视野. 2007(07)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田文富.  学习论坛. 2007(07)
[8]基于IPAT模型的福建环境效率定量测评[J]. 王正环,樊斌,李常青,叶飞文.  发展研究. 2007(06)
[9]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 陈捷,唐天禄.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05)
[10]试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J]. 王亚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D]. 杨斌.中国海洋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毛卉.重庆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48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948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