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演化特征及门槛效应

发布时间:2021-02-22 15:36
  基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视角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0-2017年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时空演化特征及城镇化的门槛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泛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呈逐年递增趋势,以"快速-中速-慢速"的节奏持续走高;②各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均不同程度由低压力向高压力类型演替,并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③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及人口密度存在显著门槛效应,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对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环境规制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演化特征及门槛效应


2000-2017年泛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变化

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空间格局


由图3知,2000年来大多数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呈不同幅度的增加态势,由低压力状态上升至中高压力状态,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具体来看,2000-2003年全区以低压力类型为主导,占比58.54%,较低压力区及中高以上压力区相连呈“Z”字型结构,其中马鞍山、铜陵市由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产生巨大的资源消耗,成为全区人均资源环境压力高值区。2006-2009年,中等压力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城市,次低压力区分布范围逐渐向南北方向迁移,分布在中等压力区,低压力区数量减少,占比36.59%。2013-2017年次低压力区范围进一步蔓延,成为主要类型,占比39.02%,中高压力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都市连绵圈,占比26.83%,宁波、苏州、淮北市、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市成为全区资源环境压力的高值区域,面临着资源消耗大与环境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可见,泛长三角地区城市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由于生产技术革新速度缓慢、经营管理理念滞后、环保意识薄弱及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增加了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由增速来看,各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增长速度差异较大,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增长速度远快于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六安市(37.56%)、蚌埠市(24.23%)、黄山市(20.36%)、池州市(19.72%)、宣城市(18.29%)、宿迁市(16.31%)、淮安市(15.97%)、扬州市(14.32%)、连云港市(14.12%)、舟山市(12.16%)、丽水市(11.52%)等市均以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不断增长,这些地区位于区域边缘、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完善,早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工业化进程缓慢,资源环境压力较小,但随着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始融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的消耗,由于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导致环境污染,增加了资源环境压力。而上海市(-0.77%)、杭州市(0.05%)、南京市(0.39%)、马鞍山市(0.75%)、芜湖市(1.62%)、镇江市(2.57%)、无锡市(2.84%)、宁波市(3.81%)等市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或资源丰富,其工业化发展较早,基期的资源环境压力已领先于全区,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且经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开始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长速度缓慢。

资源环境,门槛,压力,机理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并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当门槛变量越过门槛值后,推动城镇化以新的方式影响资源环境压力演化,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时空演化特征是在城镇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及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循环累积、共同推动下形成的(图4)。当城镇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低下,人口、产业、资源集聚程度较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较小;随着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为城镇化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进一步促进了人口集聚、经济集聚、城市空间扩张,而长期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凸显,加剧资源环境压力,人地关系不断恶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改进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人地关系得以逐渐优化。4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工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蔺雪芹,郭一鸣,王岱.  地理科学. 2019(03)
[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经济门槛效应[J]. 严翔,成长春,易高峰,柏建成.  经济地理. 2019(01)
[3]中国水-能源-粮食压力时空变动及驱动力分析[J]. 白景锋,张海军.  地理科学. 2018(10)
[4]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以北京为例[J]. 郭莎莎,陈明星,刘慧.  地理研究. 2018(08)
[5]中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分异演化及影响因素[J]. 周笑,王鹏飞.  地理研究. 2018(08)
[6]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J]. 刘海猛,方创琳,黄解军,朱向东,周艺,王振波,张蔷.  地理学报. 2018(01)
[7]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J]. 胡志强,苗健铭,苗长虹.  地理科学. 2018(02)
[8]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结构演变研究[J]. 石敏俊,郑丹,雷平,袁静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5)
[9]东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分析[J]. 刘贺贺,杨青山,张郁.  地理科学. 2016(12)
[10]电力工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关系研究[J]. 吴永华,徐莉,朱同斌.  中国经济问题. 2012(04)



本文编号:3046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046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