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格局及耦合关系
发布时间:2021-03-10 00:01
[目的]以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区域,构建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各市(州)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及耦合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08、2011、2014年各市(州)4期水土资源的相关数据,运用量化分析法和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及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各市(州)水资源压力从时间尺度看,水资源经济和技术发展压力逐渐减小,平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0.595和0.007减小到2014年的-0.178和-0.033,人口和生态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平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7.314和-2.03增加到2014年的-6.035和-1.571,水资源综合压力有明显波动;从空间尺度看,水资源压力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陵区、川南丘陵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2)各市(州)耕地利用效益从时间序列看,川南丘区和川西高原区耕地利用效益相对比较稳定,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则变化较大甚至有减小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土地利用效益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陵...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4年四川省各市(州)水资源压力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为便于分析、比较各年份和地区耕地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运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得到2005、2008、2011、2014年各市(州)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时空演变图(图3)。从时间序列看,川南丘区和川西高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比较稳定,无较大变化; 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则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有减小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川南丘区、川西高原区,呈现出川中平原及周围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较大,川西高原及山地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较小的特点。这是由于四川省25°以上坡耕地,主要分布于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对耕地质量、劳动力成本和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从而降低了耕地利用效益。
根据2014年各市(州)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变动比较相关性分析(图4),看出:水资源压力和耕地利用效益呈正相关关系,即水资源综合压力越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越大; 水资源综合压力越小,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越小。如2014年德阳市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分别为-0.271和0.562,高于全省80.95%和90.48%的市(州); 2014年甘孜州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分别为-14.682和0.210,低于全省100%和90.48%的市(州),表现出明显的增减协同演进格局。这主要是由于内生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原因在于:人口和区域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如甘孜州,由于其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和人口相对较少等优势,该区域并不存在水资源压力且相对于其他区域压力偏小; 然而该区域地处川西高原地区,气候、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宜耕宜农资源较少、质量差,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作物产量低,因此其耕地利用综合效益长期低于其他市(州)。外部因素在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有明显增加; 此时随着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水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区域或局部水资源关系趋于紧张,导致水资源压力增加。如资阳市,随着对耕地利用的逐步重视,相关部门对耕地撂荒、代耕、互助、补偿和扶持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工作,促使耕地利用效益提高, 2014年资阳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0.299和0.124,高于全省80.95%和71.43%的市(州); 而由于资阳市水资源短缺、工业耗水严重、水质污染和处理率低等问题,该区域水资源压力偏大, 2014年资阳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分别为0.432和-0.359,高于全省80.95%和95.24%的市(州),呈现出耕地利用效益高和水资源压力大的特点。
本文编号:307370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4年四川省各市(州)水资源压力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为便于分析、比较各年份和地区耕地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运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得到2005、2008、2011、2014年各市(州)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时空演变图(图3)。从时间序列看,川南丘区和川西高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比较稳定,无较大变化; 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则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有减小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川南丘区、川西高原区,呈现出川中平原及周围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较大,川西高原及山地地区耕地利用效益较小的特点。这是由于四川省25°以上坡耕地,主要分布于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对耕地质量、劳动力成本和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影响,从而降低了耕地利用效益。
根据2014年各市(州)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变动比较相关性分析(图4),看出:水资源压力和耕地利用效益呈正相关关系,即水资源综合压力越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越大; 水资源综合压力越小,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越小。如2014年德阳市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分别为-0.271和0.562,高于全省80.95%和90.48%的市(州); 2014年甘孜州水资源综合压力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分别为-14.682和0.210,低于全省100%和90.48%的市(州),表现出明显的增减协同演进格局。这主要是由于内生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原因在于:人口和区域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如甘孜州,由于其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和人口相对较少等优势,该区域并不存在水资源压力且相对于其他区域压力偏小; 然而该区域地处川西高原地区,气候、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宜耕宜农资源较少、质量差,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作物产量低,因此其耕地利用综合效益长期低于其他市(州)。外部因素在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有明显增加; 此时随着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水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区域或局部水资源关系趋于紧张,导致水资源压力增加。如资阳市,随着对耕地利用的逐步重视,相关部门对耕地撂荒、代耕、互助、补偿和扶持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工作,促使耕地利用效益提高, 2014年资阳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0.299和0.124,高于全省80.95%和71.43%的市(州); 而由于资阳市水资源短缺、工业耗水严重、水质污染和处理率低等问题,该区域水资源压力偏大, 2014年资阳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分别为0.432和-0.359,高于全省80.95%和95.24%的市(州),呈现出耕地利用效益高和水资源压力大的特点。
本文编号:3073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07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