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2 15:42
海洋资源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生态文明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海洋巨量的资源禀赋、陆地资源的供给紧张,东西部资源和经济分布的不协调以及国家海洋资源利益维护等研究热点和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状况,并以此增强维护我国海洋利益的信心与实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涉及到海洋资源开发的相关内容。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是海洋资源开发的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了解我国沿海省区海洋资源开发现状,调节海洋产业发展布局,改善沿海省区产业发展思路,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该论文基于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内涵,采用层次分析—熵值法结合D—S证据合成理论确定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分析我国沿海11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2—2015年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从2002年的0.199提升到2015年的0.370,增长86%。核密度曲线分布特征由“尖峰对称”分布向“宽峰长尾”转变,主峰不断向高值区移动,峰度下降,峰首尾范围也明显扩大。表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整体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区域差...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4.1 我国沿海 11 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核密度图ernel density map of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China’provinces来看,在 2002 年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分布,较为对称且源开发强度整体水平较低;2009 年核密度曲线由单峰向速变缓,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地区差异迅速扩大,集中2015 年,波峰峰度进一步下降,表明整体海洋资源开发强观,整体分布更加均衡。来看,不仅主峰在 2002-2015 年间不断右移,峰尾移动更资源开发强度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提升速度和初之间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及类型划分国沿海11 个省区 2002-2015 年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计算结果、2010 年和 2015 年截面数据绘制我国沿海省区海洋资源图(图 4.2)。
图 4.2 我国沿海 11 省区 2002-2015 年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空间演化格局Fig.4.2 Spatial evolu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11 provinces andautonomous regions across China from 2002 to 2015根据表 4.1 和图 4.2 可知:在 2002 年,我国沿海 11 个省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最高的省区是天津,为 0.333,没一个达到高开发强度的省区,8 个属于低开发强度区,这个时期整个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水平整体较低,地区差异也相对较小。2006 年,天津、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省区,达到较高开发强度区,山东、福建、江苏三省区也达到一般开发强度区,低开发强度区减为 6 个。2010 年整体开发强度有很大提升,天津、河北成为高开发强度区,江苏在这一时期增长明显,三省区均达到 0.38 以上,与其余开发强度较低省区逐渐拉开差距。2015 年,广西、辽宁、上海在这一时期增长显著,低强度开发区降为 3 个。整体来看,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四个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主要是海域空间资源、海洋水产业的过度开发,同时河北和天津沿海油气开采业的发展使其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也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系统梳理和中国特色凝练——《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评述[J]. 林波. 地理学报. 2019(02)
[2]再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 吴杨伟,王胜. 经济学家. 2018(11)
[3]海洋资源资产分类与核算框架研究[J]. 王涛,李先杰,殷悦,郑艳,黄超. 海洋经济. 2018(04)
[4]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J]. 段佩利,刘曙光,尹鹏,张海峰. 经济地理. 2018(05)
[5]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J]. 刘艳军,于会胜,刘德刚,祝丽媛. 地理学报. 2018(05)
[6]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管理[J]. 苑晶晶,吕永龙,贺桂珍. 生态学报. 2017(24)
[7]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J]. 李华,高强. 华东经济管理. 2017(12)
[8]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J]. 王泽宇,卢函,孙才志. 经济地理. 2017(11)
[9]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海域集约利用评价——以河北沿海地级市为例[J]. 柯丽娜,韩旭,韩增林,王辉,孙才志,王权明,许淑婷. 生态学报. 2017(22)
[10]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J]. 孙斌栋,华杰媛,李琬,张婷麟.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0)
博士论文
[1]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增长[D]. 李雯睿.中央财经大学 2017
[2]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 户艳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政府海洋管理体制研究[D]. 于思浩.吉林大学 2013
[4]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吴雨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 李彬.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李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7]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徐连章.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 段志霞.中国海洋大学 2008
[9]质量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 贺金凤.西北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模式战略转型研究[D]. 孔冬冬.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33553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4.1 我国沿海 11 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核密度图ernel density map of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China’provinces来看,在 2002 年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分布,较为对称且源开发强度整体水平较低;2009 年核密度曲线由单峰向速变缓,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地区差异迅速扩大,集中2015 年,波峰峰度进一步下降,表明整体海洋资源开发强观,整体分布更加均衡。来看,不仅主峰在 2002-2015 年间不断右移,峰尾移动更资源开发强度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提升速度和初之间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及类型划分国沿海11 个省区 2002-2015 年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计算结果、2010 年和 2015 年截面数据绘制我国沿海省区海洋资源图(图 4.2)。
图 4.2 我国沿海 11 省区 2002-2015 年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空间演化格局Fig.4.2 Spatial evolu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11 provinces andautonomous regions across China from 2002 to 2015根据表 4.1 和图 4.2 可知:在 2002 年,我国沿海 11 个省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最高的省区是天津,为 0.333,没一个达到高开发强度的省区,8 个属于低开发强度区,这个时期整个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水平整体较低,地区差异也相对较小。2006 年,天津、河北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省区,达到较高开发强度区,山东、福建、江苏三省区也达到一般开发强度区,低开发强度区减为 6 个。2010 年整体开发强度有很大提升,天津、河北成为高开发强度区,江苏在这一时期增长明显,三省区均达到 0.38 以上,与其余开发强度较低省区逐渐拉开差距。2015 年,广西、辽宁、上海在这一时期增长显著,低强度开发区降为 3 个。整体来看,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四个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主要是海域空间资源、海洋水产业的过度开发,同时河北和天津沿海油气开采业的发展使其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也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系统梳理和中国特色凝练——《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评述[J]. 林波. 地理学报. 2019(02)
[2]再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 吴杨伟,王胜. 经济学家. 2018(11)
[3]海洋资源资产分类与核算框架研究[J]. 王涛,李先杰,殷悦,郑艳,黄超. 海洋经济. 2018(04)
[4]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J]. 段佩利,刘曙光,尹鹏,张海峰. 经济地理. 2018(05)
[5]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J]. 刘艳军,于会胜,刘德刚,祝丽媛. 地理学报. 2018(05)
[6]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管理[J]. 苑晶晶,吕永龙,贺桂珍. 生态学报. 2017(24)
[7]科技进步、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J]. 李华,高强. 华东经济管理. 2017(12)
[8]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J]. 王泽宇,卢函,孙才志. 经济地理. 2017(11)
[9]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海域集约利用评价——以河北沿海地级市为例[J]. 柯丽娜,韩旭,韩增林,王辉,孙才志,王权明,许淑婷. 生态学报. 2017(22)
[10]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分布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J]. 孙斌栋,华杰媛,李琬,张婷麟. 地理科学进展. 2017(10)
博士论文
[1]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增长[D]. 李雯睿.中央财经大学 2017
[2]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 户艳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政府海洋管理体制研究[D]. 于思浩.吉林大学 2013
[4]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吴雨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 李彬.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李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7]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徐连章.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 段志霞.中国海洋大学 2008
[9]质量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 贺金凤.西北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模式战略转型研究[D]. 孔冬冬.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3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13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