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中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

发布时间:2021-04-17 22:58
  本文利用ESDA-GIS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平衡;2)2005—2015年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三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出"V"型,即先下降后改善的特征;3)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三者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集聚;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工业产值比重等对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文章来源】:资源与产业. 2019,21(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


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

环境发展,协调度,资源


2)从时间分布的角度来看,2005—2015年,我国高—高类型耦合协调度集聚强度呈现增加趋势,中部地区低—低类型的集聚区域越来越小,而东北地区低—低类型的集聚区域越来越大,高—低类型的集聚区基本维持不变。表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改进经济增长方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长时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的不可逆转态势,所以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水平仍然高于资源、环境水平,高—低类型集聚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东北边缘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而且深化改革过程中未能抓住机遇,使得东北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主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因此在东北边缘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三者不协调区呈现扩大趋势。2.3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J]. 路娟,张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基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思想[J]. 陈肖飞,郭建峰,姚士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3]武汉市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测度与分析[J]. 郝汉舟,郑威,钟学斌,汤民,陈薇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2)
[4]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时空耦合关系研究[J]. 胡彪,张旭东,程达,冀保礼,付中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8)
[5]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陈聪,丁志伟,康珈瑜,李燕菲.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6]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刘雷,喻忠磊,徐晓红,张华.  经济地理. 2016(06)
[7]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8]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 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陈利顶,李双成.  地理学报. 2016(04)
[9]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崔木花.  经济地理. 2015(07)
[10]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 张荣天,焦华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本文编号:3144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144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