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5 16:25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地区发展首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确保其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承载的总人数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总量。从复杂系统角度上来看,资源环境系统的自组织式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为干预的存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够以人为的自组织形式来发展,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对于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是使这种可能变为可行的重点,是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的自然禀赋是人类社会系统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快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人类社会活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尖锐,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渐近贫乏与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凌驾于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之上。在此情形下,务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手段等多方积极的因素,在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的同时,保障环境质量,在发展中充分考虑承载能力,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展多发展情景模拟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预警,及时保障和增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域为研究区,集成大气污染数据、海水水质数据、海洋空间利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2.2 陆海统筹研究进展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1.4 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2.2 实验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预处理
第3章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3.1 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1.3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2 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3.2.1 支撑能力指标计算方法
        3.2.2 调节能力指标计算方法
    3.3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承载力量化
        3.3.1 多维状态空间原理
        3.3.2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承载力量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环渤海地区支撑能力评价
        4.1.1 环渤海地区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2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3 环渤海地区海洋空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4.1.4 环渤海地区大气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4.1.5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支撑能力评价
        4.1.6 环渤海地区生态支撑能力评价
    4.2 环渤海地区调节能力评价
        4.2.1 科技创新调节能力评价
        4.2.2 港口交通网络空间调节能力评价
    4.3 环渤海地区承载量评价
        4.3.1 承载GDP总量
        4.3.2 承载人口总量
        4.3.3 承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4.3.4 承载全社会消费品总量
    4.4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评价
        4.4.1 陆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
        4.4.2 陆海区域承载力统筹协调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渤海地区承载状况模拟与预警
    5.1 环渤海地区发展承载状态多情景设计
        5.1.1 情景一:人口趋势发展式
        5.1.2 情景二:创新驱动调节式
        5.1.3 情景三:港口交通调节式
        5.1.4 情景四:环境约束式
        5.1.5 情景五:生态补偿式
    5.2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1 人口趋势发展式情景结果
        5.2.2 区域创新驱动式情景结果
        5.2.3 港口交通调节式情景结果
        5.2.4 环境约束式情景结果
        5.2.5 生态补偿式情景结果
    5.3 发展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黄师平,王晔.  科技与经济. 2018(04)
[2]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J]. 李博,史钊源,韩增林,田闯.  地理学报. 2018(06)
[3]基于沉积物污染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环境管理优先级初步研究——以渤海为例[J]. 林婉妮,王诺,吴暖.  海洋科学. 2018(03)
[4]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演化特征[J]. 陈妍,梅林.  地理研究. 2018(02)
[5]基于生态文明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J]. 陈晓红,周宏浩,王秀.  人文地理. 2018(01)
[6]基于GIS的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 刘木生,鄢帮有,方豫,周杨明.  江西科学. 2018(01)
[7]基于价值当量对水电开发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以甘南九甸峡工程为例[J]. 杨肃昌,刘巍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8]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研究——以晋江市为例[J]. 黄山,林恒萍.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4)
[9]1985年来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及作用机制[J]. 郭建科,陈园月,于旭会,王海壮.  地理学报. 2017(10)
[10]河南省人口分布与乡镇可达性空间耦合特征[J]. 崔彩辉,韩志刚,苗长虹,王兵,刘钢军.  人文地理. 2017(05)

博士论文
[1]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D]. 王奎峰.中国矿业大学 2015
[2]海陆产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 滕欣.天津大学 2013
[3]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 刘永胜.江苏大学 2011
[4]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 谭映宇.中国海洋大学 2010
[5]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郭艳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6]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 徐敬俊.中国海洋大学 2010
[7]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承载力综合预测与评价[D]. 王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8]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 付会.中国海洋大学 2009
[9]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中国海洋大学 2008
[10]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狄乾斌.辽宁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化后期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演变模拟研究[D]. 蔡凌雁.南京大学 2017
[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D]. 王宁宁.苏州大学 2017
[3]基于烟羽模型的长三角旅游热点城市旅游腹地时空演变研究[D]. 杨剑.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攀枝花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丹荔.四川师范大学 2017
[5]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佳鸿.东北农业大学 2016
[6]基于烟羽模型的铁路物流园区交叉腹地范围界定研究[D]. 刘海滨.北京交通大学 2016
[7]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测度与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杨羽頔.辽宁师范大学 2015
[8]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D]. 经卓玮.安徽农业大学 2015
[9]天津港港口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 王瑞.中国海洋大学 2014
[10]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 卢必慧.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0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170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