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GIS支持下的二松流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1-05-12 00:09
  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是指水资源系统在受到外界胁迫作用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当外力胁迫消失后,水资源系统在自身和外界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系统能够恢复到原有结构、功能状态或原有的相似状态的能力。至2005年日本神户的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召开后,恢复力开始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的热点。而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更是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与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指标体系等等,这部分是全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阐明了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的优势,为本文在GIS技术支持下进行多源空间信息的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分析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此外,由于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文在总结其他领域的恢复力的基础上,针对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的实际特点以及社会、经济的相关特点,选取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的评价指标,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多种来源的不同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得到水资源系...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2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基本理论
    2.1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概念
    2.2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内容及方法
        2.2.1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内容
        2.2.2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方法
    2.3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
    2.4 水资源恢复力评价标准与分级
3 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恢复力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2 二松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评价过程
        3.3.1 NDVI 数据的获取
        3.3.2 属性数据的获取
        3.3.3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5 研究方法的确定
    3.4 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3.5 GIS 支持下的评价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3.5.1 评价结果
        3.5.2 空间分布特点
        3.5.3 合理性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分析
    4.2 未尽之处及展望
        4.2.1 未尽之处
        4.2.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和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土壤肥力模糊评价——以贵州省普安县为例[J]. 周旭,安裕伦,许武成,邓茂林.  土壤通报. 2009(01)
[2]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 裴亮,杨战社,王西宁,杨峰,姚秉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06)
[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藏铁路穿越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J]. 高江波,赵志强,李双成.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1)
[4]基于GIS的地统计分析在区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内蒙古临河市为例[J]. 周晓虹,李小娟,高存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合肥交通规划评价分析[J]. 刘家铭.  硅谷. 2008(09)
[6]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李淑芹,董洁,王开章,李恩博,高伟.  人民黄河. 2008(02)
[7]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水质评价与分析[J]. 谢欢,童小华,仇雁翎,张明旭.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2)
[8]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 汪兴玉,王俊,白红英,刘文兆,孙晶.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1)
[9]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及风险管理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J]. 张慧,张锦高.  工业技术经济. 2008(01)
[1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南淝河水质综合评价[J]. 丁春,盛周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

硕士论文
[1]河流生态系统恢复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D]. 王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2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182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