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城市雨水资源化技术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22:57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含冰川)的淡水资源可用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的不均匀,加之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严重浪费,以及社会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水源污染的加重等,使得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而雨水资源是容易被人类忽视的淡水水源,人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由雨水资源转化的水源——地下水源方面。对于地下水的开采等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但是如今地下水的严重开采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负效应,如地面沉降、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等,使城市水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在雨水资源没有转化成地下水源之前,其作为一种天然且免费的水源,如能充分的收集并利用起来,便成为一项很有前景的课题。该课题不仅具有环境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雨水资源化技术应用的现实背景,提出通过雨水资源化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的问题,阐述了科学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等领域的巨大战略意义,比较分析并展示了雨水资源化技术在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化技术的经验,说明了...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雨水资源化技术应用研究


渗透渠、管构造图

示意图,示意图,渗透管,渗透性


蔗蔗蔗穿孔管渗透渠渗透管图3一3渗透渠、管构造图对某些绿地面积小或有种植限制的已建区,则可使用地下渗透管沟。它们由无砂混凝土或穿孔混凝土管等透水材料制成,四周填有粒径10一20mm的砾石贮水。屋面径流可直接进入渗透管沟再进入渗透管系,渗透管沟的长、宽、高需据所选用的暴雨重现期、屋面面积等通过计算后确定。3.13渗透路(地)面所谓渗透性路面是满足停车场、住宅区域内道路等土地的利用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透水性地砖等有透水性空隙的材料施工,通过路面和缝隙将雨水由地面渗透到地下的设施[z0]。渗透路(地)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渗透性多孔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渗透性多孔混凝土地面。另一类是使用镂空地砖(俗称草皮砖)铺砌的路面,它们可用于停车场、交通较少的道路及人行道,特别适用于居民小区,还可在空隙中种植草类。一般地

渗透装置,初期雨水,不透水岩层,设施


图3一6带有透水渠的地下渗透池上述的几种渗透设施均要求有适宜的渗透条件,包括土壤渗透能力、场地小、地下水水位、与建筑物的距离等。使用渗透设施的适宜地点为:地下水最水位或地下不透水岩层至少低于渗透表面1.2m,土壤渗透率不小于2、10一sm地面坡度不大于巧%,离房屋基础至少3m远。此外还需考虑表层及下层土壤构、表面植被种类、土壤含水率、车辆及行人交通密度等。对于渗透装置{川,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个问题。1)堵塞问题:屋面及地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带有一定量的悬浮颗粒和杂质可能堵塞渗透装置或土壤层。因此在雨水进入渗透装置之前,应先将初期雨水流或进行必要的截污、过滤等与处理。有效改善屋面径流水质的途径是控制屋径流的污染源,即使用污染性小的屋面材料。如新建建筑物建议使用板式、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雨水中水利用的探讨[J]. 胡颖,汪翙.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6)
[2]雨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J]. 杨瑞平,李玉珏.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2(02)
[3]雨水回灌地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李怀正,白月华,邢绍文,钱永梅.  中国给水排水. 2002(04)
[4]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雨水集蓄利用[J]. 朱强.  防渗技术. 2002(01)
[5]城市小区雨水集蓄利用可行性分析[J]. 赵佑海,程玉双,马冬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2(01)
[6]德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考察分析[J]. 李俊奇,车武.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01)
[7]城市雨水利用方案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J]. 李俊奇,车武,孟光辉,汪宏玲.  给水排水. 2001(12)
[8]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J]. 张庆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9]“十五”期间我国乡镇城市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策与建议[J]. 吴新涛.  前进论坛. 2001(05)
[10]城市化和雨水利用[J]. 杨建锋.  北京水利. 2001(01)

硕士论文
[1]松辽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利发展对策研究[D]. 于洪民.大连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1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291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