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20:42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合理加以开发,加强保护,并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是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科学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系统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水资源科学的基本理论,采用系统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灰色系统理论,对扬州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水资源供需预测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扬州市情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层次分析比较,确定各指标权重,针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性以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性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扬州市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力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找出限制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影...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1.2.4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2 扬州市区域概况及水资源需求预测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扬州市经济发展趋势及水资源需求预测
2.2.1 工业需水量预测
2.2.2 生活需水量预测
2.2.3 农业需水量预测
2.2.4 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2.2.5 扬州市需水总量
3 扬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评价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水资源量
3.2.1 水资源量分析
3.2.2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3 水质现状评价及水污染分析
3.3.1 水质现状评价
3.3.2 水污染现状
3.3.3 废污水排放量及处理量预测
3.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 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4.1.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4.1.5 扬州市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4.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4.2.2 评价指标分级和评分
4.2.3 AHP 法确定权重
4.2.4 评价矩阵 R 的计算
4.2.5 评价结果分析
5 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措施研究
5.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的组合曲线
5.2 提高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5.2.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5.2.2 节水优先,提高用水效率
5.2.3 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
5.2.4 挖掘供水工程潜力,加快蓄水工程建设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资产负债分析方法[J]. 刘丙军,邵东国. 水科学进展. 2005(02)
[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 闵庆文,余卫东,张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3)
[3]基于极大熵原理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段为例[J]. 孙才志,左海军,杨静. 资源科学. 2004(02)
[4]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 水利学报. 2004(01)
[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宋松柏,蔡焕杰,徐良芳. 水科学进展. 2003(05)
[6]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刘恒,耿雷华,陈晓燕. 水科学进展. 2003(03)
[7]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水电技术. 2003(04)
[8]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 龙腾锐,姜文超. 水科学进展. 2003(02)
[9]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J]. 陈劭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01)
[10]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 王顺久,侯玉,张欣莉,丁晶. 水利学报. 2003(01)
博士论文
[1]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 王友贞.河海大学 2005
[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 冯宝平.河海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7858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1.2.4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2 扬州市区域概况及水资源需求预测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扬州市经济发展趋势及水资源需求预测
2.2.1 工业需水量预测
2.2.2 生活需水量预测
2.2.3 农业需水量预测
2.2.4 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2.2.5 扬州市需水总量
3 扬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评价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水资源量
3.2.1 水资源量分析
3.2.2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3 水质现状评价及水污染分析
3.3.1 水质现状评价
3.3.2 水污染现状
3.3.3 废污水排放量及处理量预测
3.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 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4.1.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4.1.5 扬州市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4.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4.2.2 评价指标分级和评分
4.2.3 AHP 法确定权重
4.2.4 评价矩阵 R 的计算
4.2.5 评价结果分析
5 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措施研究
5.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的组合曲线
5.2 提高扬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5.2.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5.2.2 节水优先,提高用水效率
5.2.3 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
5.2.4 挖掘供水工程潜力,加快蓄水工程建设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资产负债分析方法[J]. 刘丙军,邵东国. 水科学进展. 2005(02)
[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 闵庆文,余卫东,张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3)
[3]基于极大熵原理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段为例[J]. 孙才志,左海军,杨静. 资源科学. 2004(02)
[4]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 水利学报. 2004(01)
[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宋松柏,蔡焕杰,徐良芳. 水科学进展. 2003(05)
[6]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刘恒,耿雷华,陈晓燕. 水科学进展. 2003(03)
[7]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水电技术. 2003(04)
[8]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 龙腾锐,姜文超. 水科学进展. 2003(02)
[9]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J]. 陈劭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01)
[10]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 王顺久,侯玉,张欣莉,丁晶. 水利学报. 2003(01)
博士论文
[1]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 王友贞.河海大学 2005
[2]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 冯宝平.河海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7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29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