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资源优势区配置到主体功能区管理:一个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框架
发布时间:2021-08-19 00:01
研究目的:以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遵从优势区开发原则到服从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规则演进规律,解释现行中国治理模式下国土空间管理逻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传统优势区开发理念为早期区域发展带来了集聚与规模经济效益,但其内部仍存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降低了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转型,是中国特定时期具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明确地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应以法律规范"央地"土地关系、差别化实施政策制度安排、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创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不同分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关系协调是世界性问题,转型时期中国国土空间优化和规制治理重点在于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精准落地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19,33(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优势区:传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方式
2.1 优势区的概念化
2.2 早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思想的形成
2.3 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的产生
3 优势区功能转型: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理念
3.1 主体功能区的实践背景及其理论价值
3.2 主体功能区:明确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
3.3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实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策略
4 国外规划分区理念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的经验启示
4.1 国外典型国家规划分区管理模式
4.2 国外典型国家规划分区管理经验启示
4.2.1 以法律形式规范“央地”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权利
4.2.2 明确区域政策对象并差别化实施制度安排
4.2.3 兼顾公众参与和政府管控关系协调
4.2.4 突出生态管控与(经济)补偿机制构建
5 新时期主体功能区战略理念下中国国土空间治理逻辑框架
5.1 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形成国家空间治理合力
5.2 深化县域主体功能区管理,保障空间治理精准落地
5.3 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确保空间治理实施成效
6 结论
本文编号:3350878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19,33(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优势区:传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方式
2.1 优势区的概念化
2.2 早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思想的形成
2.3 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的产生
3 优势区功能转型: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理念
3.1 主体功能区的实践背景及其理论价值
3.2 主体功能区:明确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
3.3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实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策略
4 国外规划分区理念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的经验启示
4.1 国外典型国家规划分区管理模式
4.2 国外典型国家规划分区管理经验启示
4.2.1 以法律形式规范“央地”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权利
4.2.2 明确区域政策对象并差别化实施制度安排
4.2.3 兼顾公众参与和政府管控关系协调
4.2.4 突出生态管控与(经济)补偿机制构建
5 新时期主体功能区战略理念下中国国土空间治理逻辑框架
5.1 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形成国家空间治理合力
5.2 深化县域主体功能区管理,保障空间治理精准落地
5.3 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确保空间治理实施成效
6 结论
本文编号:3350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35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