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求的耕地资源安全阈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04:57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粮食总产量增速减缓,近年甚至下降,而需求却在持续上升,2002年需求量已经大于产量,世界谷物库存量也在下降。新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供给量减少,而供给量的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载体,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决定粮食安全的根本性因素看,要解决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问题,必须提高耕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论文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分析农业生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根本目的入手,在对耕地产出主要农产品需求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测算中国2020年与2030年的耕地资源安全阈值,并评价其安全状况。以期给出一个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状况的量化概念,为国家制定耕地资源安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和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1)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在借鉴发展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农业生产能力需求、耕地资源安全、安全阈值等概念;(2)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在...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进展综述
1.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2 粮食安全问题
1.2.3 耕地资源安全
1.2.4 耕地资源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耕地的概念
2.1.3 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2.1.4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原理
2.2.3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2.2.4 生产经济学理论
2.2.5 灰色系统理论
第三章 我国耕地资源演变状况分析
3.1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
3.1.1 自然驱动力
3.1.2 社会经济驱动力
3.2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分析
3.2.1 我国耕地面积历史演变分析
3.2.2 我国耕地面积年度系列数据的历史反推
3.3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3.4 基于年变化率概率分布的耕地保有量预测
第四章 我国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分析
4.1 粮食生产能力
4.2 棉花生产能力
4.3 油料生产能力
4.4 糖料生产能力
第五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5.1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分析
5.1.1 人口数量与结构
5.1.2 收入水平年份
5.1.3 价格
5.1.4 其他因素
5.2 预测方法选择
5.3 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消费需求预测
5.3.1 人均口粮消费预测
5.3.2 人均饲料粮消费预测
5.3.3 人均油料消费需求量预测
5.3.4 人均糖料消费需求量预测
5.3.5 人均棉花消费量预测
5.4 预测结果汇总
第六章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
6.1 耕地资源需求量测算模型
6.2 模型相关要素的确定
6.2.1 复种指数预测
6.2.2 耕地资源利用结构预测
6.2.3 主要农产品单产预测
6.2.4 自给率的确定
6.2.5 自然灾害影响系数
6.2.6 生产能力需求量调整系数
6.3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阈值及其评价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以20 世纪80 年代初为分水岭,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
7.1.2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但继续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7.1.3 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变,需求量持续刚性增长
7.1.4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不断增大,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资源压力逐步上升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有效的耕地资源安全基础保护体系
7.2.2 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储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2.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刻认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战略意义[J]. 张宝文. 农机市场. 2007(08)
[2]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J]. 王明华. 调研世界. 2007(06)
[3]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J]. 徐雪. 农业展望. 2006(11)
[4]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J]. 朱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5)
[5]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05)
[6]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 景跃军,陈英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7]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J]. 张士功,邱建军,陈佑启,唐华俊. 科技导报. 2006(04)
[8]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研究综述[J]. 张红侠. 甘肃农业. 2006(02)
[9]我国食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J]. 陈连江. 中国糖料. 2006(01)
[10]建设节约型农业七大重点[J]. 张宝文. 中国农村科技. 2006(02)
硕士论文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研究[D]. 刘瑞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 李丹.南京农业大学 2003
[3]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 江东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96079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进展综述
1.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2 粮食安全问题
1.2.3 耕地资源安全
1.2.4 耕地资源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2 耕地的概念
2.1.3 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2.1.4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原理
2.2.3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2.2.4 生产经济学理论
2.2.5 灰色系统理论
第三章 我国耕地资源演变状况分析
3.1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
3.1.1 自然驱动力
3.1.2 社会经济驱动力
3.2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分析
3.2.1 我国耕地面积历史演变分析
3.2.2 我国耕地面积年度系列数据的历史反推
3.3 耕地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3.4 基于年变化率概率分布的耕地保有量预测
第四章 我国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分析
4.1 粮食生产能力
4.2 棉花生产能力
4.3 油料生产能力
4.4 糖料生产能力
第五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5.1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分析
5.1.1 人口数量与结构
5.1.2 收入水平年份
5.1.3 价格
5.1.4 其他因素
5.2 预测方法选择
5.3 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消费需求预测
5.3.1 人均口粮消费预测
5.3.2 人均饲料粮消费预测
5.3.3 人均油料消费需求量预测
5.3.4 人均糖料消费需求量预测
5.3.5 人均棉花消费量预测
5.4 预测结果汇总
第六章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
6.1 耕地资源需求量测算模型
6.2 模型相关要素的确定
6.2.1 复种指数预测
6.2.2 耕地资源利用结构预测
6.2.3 主要农产品单产预测
6.2.4 自给率的确定
6.2.5 自然灾害影响系数
6.2.6 生产能力需求量调整系数
6.3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阈值及其评价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以20 世纪80 年代初为分水岭,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
7.1.2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但继续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7.1.3 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变,需求量持续刚性增长
7.1.4 耕地资源安全阈值不断增大,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资源压力逐步上升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有效的耕地资源安全基础保护体系
7.2.2 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储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2.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刻认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战略意义[J]. 张宝文. 农机市场. 2007(08)
[2]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J]. 王明华. 调研世界. 2007(06)
[3]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J]. 徐雪. 农业展望. 2006(11)
[4]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J]. 朱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5)
[5]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05)
[6]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 景跃军,陈英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5)
[7]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J]. 张士功,邱建军,陈佑启,唐华俊. 科技导报. 2006(04)
[8]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研究综述[J]. 张红侠. 甘肃农业. 2006(02)
[9]我国食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J]. 陈连江. 中国糖料. 2006(01)
[10]建设节约型农业七大重点[J]. 张宝文. 中国农村科技. 2006(02)
硕士论文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研究[D]. 刘瑞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 李丹.南京农业大学 2003
[3]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 江东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96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49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