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表温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1-25 08:18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对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ure,SST)、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为736.94 kg/h,高于夏季的498.87 kg/h。日本鲭渔场的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异,春季主要集中在40°N、151°E~153°E海域,夏季主要集中在41°N、154°E~160°E海域。春、夏两季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渔场SST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夏季渔场SST范围为8~24℃,最适SST为8~12℃。分析了不同季节的5~50、50~100和5~100 m水温垂直梯度与站位平均渔获率的关系,表明不同季节渔场的水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从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在0.10~0.15℃/m组距内达最大;夏...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9(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表温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图1西北太平洋游泳动物调查站位Fig.1TheinvestigationstationsinNorthwesternPacificOceanforScomberjaponicus

渔获率,站位,分布关系,经纬度


istributionofcatchofS.japonicusinspringandsummer从纬度上来看,除38°N与40°N海域外,夏季日本鲭站位平均渔获率都要高于春季,但是均较为接近,而春季40°N海域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则是远高于夏季(见图3)。春季的主要产量集中在40°N海域,超过了4500kg/h,而夏季主要集中在41°N和43°N海域,约为1000kg/h。从经度上来看,春季的日本鲭站位平均图3日本鲭站位平均渔获率与经纬度的分布关系Fig.3TherelationshipbetweencatchrateofS.japonicusandlongitudeorlatitude31

垂直分布,渔获率,海表面温度,站位


/h。2.2产量与SST的关系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在不同季节日本鲭产量有所不同,其渔场的SST范围也有所差异,但是其所处最适SST范围基本一致(见图4)。日本鲭在春季渔场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站位平均渔获率在11~12℃处达最高,将近20000kg/h;而在夏季渔场范围为8~25℃,最适SST为9~14℃,在10~11℃范围出现最高值,其产量超过5000kg/h。图4日本鲭站位平均渔获率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Fig.4TherelationshipbetweencatchrateofS.japonicusandSST2.3产量与水温垂直梯度的关系2.3.1水温垂直结构分析对所选取的3个代表性站点进行分析,S32-J1站点所在纬度站位平均渔获率最高,且该站的渔获率也是远高于其余站点;S35所在的纬度夏季站位平均渔获率显著高于其它纬度,该站点春夏两季渔获率均较高;S29站点2个季节间产量差距明显。该三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如图5~7所示。由图可知,S32-J1站点春季水温在60m左右开始明显下降,而夏季水温从15m的15℃到40m降至5℃左右,40m以深处为低温层。S35站点均是在40~60m范围内出现水温波动,S29站点春季水温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温跃层,而夏季温跃层明显。可知在该海区温跃层形成在50~100m的水层范围内对日本鲭的高渔获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图5春、夏两季S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J]. 戴澍蔚,唐峰华,樊伟,张衡,崔雪森,郭刚刚.  海洋渔业. 2017(04)
[2]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J]. 李建生,严利平,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6)
[3]海表水温变动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J]. 苏杭,陈新军,汪金涛.  海洋学报. 2015(06)
[4]黄海北部日本鲭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J]. 李建生,严利平,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2014(03)
[5]细鳞鱼摄食和生长最适水温的研究[J]. 牟振波,刘洋,徐革锋,李永发.  水产学杂志. 2011(04)
[6]夏季东海渔场鲐鱼产量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J]. 李纲,陈新军.  海洋学研究. 2009(01)
[7]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J]. 崔科,陈新军.  南方水产. 2007(04)
[8]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J]. 林东明,陈新军.  海洋科学进展. 2006(04)
[9]北太平洋150°E~165°E海域柔鱼渔场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J]. 陈新军,许柳雄.  海洋湖沼通报. 2004(02)
[10]北太平洋(160°E~170°E)大型柔鱼渔场的初步研究[J].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1999(03)

博士论文
[1]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 谢玲玲.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全球常年周平均海表温度场构建及其在西北太平洋中的应用[D]. 李占强.大连海洋大学 2014
[2]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关系[D]. 晏磊.上海海洋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17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517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