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05:33
为探讨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从承压、压力、协调、管理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探讨2000~2015年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使用M-K趋势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R/S分析法预测其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差,其中北纬35°~40°之间水资源承载力普遍较差,南北两侧地区较好。时空变化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恶化状态,其中东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呈恶化状态,东南大部分地区呈改善状态,西北地区变化不显著。未来趋势上,水资源承载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呈现持续恶化趋势,持续恶化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青海和湖南可能有恶化趋势;其他地区将呈现改善或可能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对未来水资源承载力调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东南沿海地区承载潜力较大,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几乎枯竭,东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优势在逐渐丧失,应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系统、管理系统以及承压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压力系统中的污染物排放可控性较大,对水资源承载力...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演变趋势Fig.1Evolutiontrend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
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广东及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虽然人口相对密集,但在废水排放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压力指数无显著变化;其他地区压力指数都表现为恶化,其中显著恶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协调指数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改善(图4c),说明在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好,且在过去的研究时间内表现为良性的变化态势,其中显著改善地区主要有广西、湖南、贵州、北京、天津及黑龙江。小部分地区有恶化情况,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及环渤海地区。西藏及环渤海地区无显著变化。管理指数的改善由华中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到东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4d),说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由地区逐渐转向全国。从整个研究时间内的指数大小变化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管理指数恶化,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具体而言,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图2中国水资源承载力各系统指数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图3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RCC)空间分布特征Fig.3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a’s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index(WRCC)第5期刘雁慧,等: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5801
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广东及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虽然人口相对密集,但在废水排放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压力指数无显著变化;其他地区压力指数都表现为恶化,其中显著恶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协调指数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改善(图4c),说明在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好,且在过去的研究时间内表现为良性的变化态势,其中显著改善地区主要有广西、湖南、贵州、北京、天津及黑龙江。小部分地区有恶化情况,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及环渤海地区。西藏及环渤海地区无显著变化。管理指数的改善由华中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到东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4d),说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由地区逐渐转向全国。从整个研究时间内的指数大小变化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管理指数恶化,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具体而言,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图2中国水资源承载力各系统指数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图3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RCC)空间分布特征Fig.3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a’s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index(WRCC)第5期刘雁慧,等: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58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J]. 魏伟,石培基,魏晓旭,周俊菊,颉斌斌. 生态学报. 2018(08)
[2]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潘韬,李鹏. 资源科学. 2017(03)
[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J]. 党丽娟,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4]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J]. 封志明,杨艳昭,游珍. 自然资源学报. 2014(10)
[5]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效应研究[J]. 孙才志,赵良仕,邹玮.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4)
[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段新光,栾芳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7]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J]. 夏军,左其亭.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9)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 地理科学. 2011(11)
[9]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2)
[10]基于粗糙集和集对分析的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J]. 丁爱中,陈德胜,潘成忠,许新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03)
本文编号:3571833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演变趋势Fig.1Evolutiontrend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
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广东及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虽然人口相对密集,但在废水排放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压力指数无显著变化;其他地区压力指数都表现为恶化,其中显著恶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协调指数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改善(图4c),说明在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好,且在过去的研究时间内表现为良性的变化态势,其中显著改善地区主要有广西、湖南、贵州、北京、天津及黑龙江。小部分地区有恶化情况,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及环渤海地区。西藏及环渤海地区无显著变化。管理指数的改善由华中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到东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4d),说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由地区逐渐转向全国。从整个研究时间内的指数大小变化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管理指数恶化,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具体而言,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图2中国水资源承载力各系统指数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图3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RCC)空间分布特征Fig.3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a’s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index(WRCC)第5期刘雁慧,等: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5801
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广东及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虽然人口相对密集,但在废水排放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压力指数无显著变化;其他地区压力指数都表现为恶化,其中显著恶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协调指数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改善(图4c),说明在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好,且在过去的研究时间内表现为良性的变化态势,其中显著改善地区主要有广西、湖南、贵州、北京、天津及黑龙江。小部分地区有恶化情况,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及环渤海地区。西藏及环渤海地区无显著变化。管理指数的改善由华中及西部大部分地区,到东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4d),说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由地区逐渐转向全国。从整个研究时间内的指数大小变化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管理指数恶化,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具体而言,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图2中国水资源承载力各系统指数空间分布特征Fig.2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inChina图3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RCC)空间分布特征Fig.3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a’swaterresourcescarryingcapacityindex(WRCC)第5期刘雁慧,等: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变化研究58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陆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变[J]. 魏伟,石培基,魏晓旭,周俊菊,颉斌斌. 生态学报. 2018(08)
[2]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J].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潘韬,李鹏. 资源科学. 2017(03)
[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J]. 党丽娟,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4]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J]. 封志明,杨艳昭,游珍. 自然资源学报. 2014(10)
[5]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效应研究[J]. 孙才志,赵良仕,邹玮.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4)
[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段新光,栾芳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7]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J]. 夏军,左其亭.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9)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 地理科学. 2011(11)
[9]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2)
[10]基于粗糙集和集对分析的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J]. 丁爱中,陈德胜,潘成忠,许新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03)
本文编号:357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57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