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承载力监测——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4 06:56
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承载指数
2000年、2010年、201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承载指数
在区域的自然系统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三部分要素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三部分要素重要程度相仿,因此分配相同的权重对承载指数进行加权求和,由此得到“一江两河”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资源综合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图7)。2000—2015年“一江两河”地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城关区的资源综合承载指数长期在1.0以上,其余地区在不同阶段的空间特征有所差异。2000—2010年56%的地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增长,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在堆龙德庆县、贡嘎县和乃东县,此阶段区域的资源压力有所增加,2010—-2015年除城关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增长剧烈,其余地区的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变化不大或呈下降趋势,其中扎襄县和桑日县下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供给—消耗关系的蒙古高原草地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J]. 董昱,闫慧敏,杜文鹏,胡云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5)
[2]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J]. 刘时栋,徐丽萍,张婕. 生态学报. 2019(11)
[3]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 周侃,樊杰,王亚飞,李九一. 地理科学. 2019(02)
[4]基于Mann-Kendall的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J]. 贾立斌,吴伟宏,袁国华. 生态经济. 2019(02)
[5]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J]. 卢青,胡守庚,叶菁,童陆亿,卢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1)
[6]面向建设开发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哈尔滨为例[J]. 郑浩,关国锋,罗奇云,徐恩宇,汤永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12)
[7]外调水对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J]. 韩雁,张士锋,吕爱锋. 资源科学. 2018(11)
[8]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J]. 封志明,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9)
[9]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J]. 何秋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10]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与预警评价试点研究——以三沙湾为例[J]. 任保卫.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硕士论文
[1]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唐欣.安徽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6090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承载指数
2000年、2010年、201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承载指数
在区域的自然系统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三部分要素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三部分要素重要程度相仿,因此分配相同的权重对承载指数进行加权求和,由此得到“一江两河”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资源综合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图7)。2000—2015年“一江两河”地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城关区的资源综合承载指数长期在1.0以上,其余地区在不同阶段的空间特征有所差异。2000—2010年56%的地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增长,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在堆龙德庆县、贡嘎县和乃东县,此阶段区域的资源压力有所增加,2010—-2015年除城关区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增长剧烈,其余地区的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变化不大或呈下降趋势,其中扎襄县和桑日县下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供给—消耗关系的蒙古高原草地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J]. 董昱,闫慧敏,杜文鹏,胡云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5)
[2]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J]. 刘时栋,徐丽萍,张婕. 生态学报. 2019(11)
[3]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 周侃,樊杰,王亚飞,李九一. 地理科学. 2019(02)
[4]基于Mann-Kendall的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J]. 贾立斌,吴伟宏,袁国华. 生态经济. 2019(02)
[5]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J]. 卢青,胡守庚,叶菁,童陆亿,卢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1)
[6]面向建设开发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哈尔滨为例[J]. 郑浩,关国锋,罗奇云,徐恩宇,汤永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12)
[7]外调水对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J]. 韩雁,张士锋,吕爱锋. 资源科学. 2018(11)
[8]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J]. 封志明,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9)
[9]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J]. 何秋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10]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与预警评价试点研究——以三沙湾为例[J]. 任保卫.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4)
硕士论文
[1]县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 唐欣.安徽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6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60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