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自然资源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中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综述

发布时间:2022-01-25 22:2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于11月3日在长沙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征程……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大会涵盖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本文对大会涉及资源管理的学术内容进行汇总梳理,聚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经济关系、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治理、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学科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大会反映的热点问题,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国土资源情报. 2019,(01)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自然资源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中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综述


自然资源学科的总体观念

路线图,自然资源,路线图


源快速消耗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困境,也是霍金难题的基矗资源造就了生命和社会,但是现实中地球的资源确实有限。资源供应持续增加,不断地支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探索、揭示、激发、释放物质的行为效应,将自然的神奇演变为不断更新和谐制造文明,天人合一的生命世界自然深藏着对制造创新的无限空间的无止境探索,无止境的创新制造的和谐化。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通过人的智慧解释自然资源系统所蕴藏的奥妙,将自然与人造的巧妙结合,挖掘和反演种种神奇效应,由制造将神奇的资源转化为人类多彩的物质文明(图2)。图2新时代自然资源研究的路线图3.2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面向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科学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态势,谋划实现资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才能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沈镭研究员分析中国过去40年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演进后发现,2017年与1978年相比,13种大宗主要资源产出效率已经实现了1.0倍数的增长;至2035年,资源产出率将因大宗资源需求呈现2.5~3倍数的“阶梯式”快速上升增长,其后消耗资源总量进入“阶梯式减慢”阶段。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中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还将增大,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变,但资源供给安全发生了结构性转型;二是中国自然资源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资源利用前的流量和利用后的存量之间需要解耦或脱钩;三是未来“两种资源两个市潮的战略定位不会改变,但国内与国际经济调整必然推动中国由粗放型资源利用向高效创新型资源利用转变,并将强化全球资源治理与国际合作的愿景。未来实现中国资源效率变革的实施路径,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生态保护


2019年第1期9自然资源管理型,具有不同的设置目标。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到风景名胜区,从侧重于保护逐步过渡为利用为主,从严格的生态保护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图3)。图3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类型及其不同功能侧重中国林业科学院李迪强研究员的研究表明,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类型设立的,主要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保护地多头管理、碎片化现象严重、社会公益属性和中央地方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等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形式是保护地过小或过大,使得保护地自身难保,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保护地划界不科学、保护不完整和管理不到位。今后可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推动保护地建设,可以将自然保护地分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区等六种类型。5.2自然保护地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耦合关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孟锐开展了多类型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按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不同类型,建立了多类型保护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生态评价指标(生态质量、干扰胁迫、调节功能)和社会经济评价指标(经济效益、发展压力、社区服务)等指标。通过对神农架国家公园、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出现了上升,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促进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北京师范大学马冰然博士开展了多类型生态保护地功能分区方法与模式研究,将生态保护的内容纳入评价因素,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建设高素质自然资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对策[J]. 康国萍.  新疆社科论坛. 2020(04)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生产管理变革趋势分析[J]. 崔甜甜.  就业与保障. 2019(24)



本文编号:3609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609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