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6 14:58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极大的推动了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正在对资源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或潜在的威胁,使城市化面临着不断加大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因此,研究城市化与资源环境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实现城市化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系统论为指导,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及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关中地区城市化及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该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胁迫效应,探讨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机制。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及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包括关中地区在内的10个城镇密集区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评价了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分析了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动态耦合模型对该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基于对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及耦合程度的动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耦合
2.1.2 协调与协调发展
2.2 主要借鉴理论
2.2.1 系统科学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城市理论
第三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状况
3.1 研究区地理区位与范围
3.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3 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3.3.1 关中水资源现状与特点
3.3.2 土地资源现状与特点
3.3.3 矿产资源
3.3.4 生态环境资源
3.4 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历程
3.4.1 空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3.4.2 波动停滞时期(1958-1977年)
3.4.3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9年)
3.4.4 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至今)
3.5 关中地区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3.5.1 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
3.5.2 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合理
3.5.3 地区差异性显著
3.5.4 城镇空间分布不均
第四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研究
4.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总论
4.2 关中地区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2.1 人口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2 经济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3 空间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4 社会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3 关中地区资源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4.3.1 资源环境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4.3.2 资源环境对经济城市化的影响
4.3.3 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化的影响
4.3.4 资源环境对社会城市化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动态耦合评价
5.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的方法
5.2.1 权重的确定的方法
5.2.2 权重的计算
5.2.3 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和资源环境综合质量的计算方法
5.3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判别标准
5.3.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5.3.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判别标准
5.4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测算与评价
5.4.1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
5.4.2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动态变化
5.4.3 关中地区各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与动态变化
5.5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评价
5.5.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
5.5.2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的耦合态势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议
6.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6.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建议
6.2.1 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推进安全城市化
6.2.2 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2.3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资源供给
6.2.4 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2.5 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结论与展望
研究重要结论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J].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05)
[2]陕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 康杨,张洪铖.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20)
[3]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 周继霞,张凤太,苏维词.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6)
[4]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定量辨识——以甘肃省武威、张掖市为例[J]. 鲍超,方创琳. 中国沙漠. 2007(04)
[5]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动因分析——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为例[J]. 罗培,谌柯,刘辉,曾凡伟. 资源科学. 2007(04)
[6]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J]. 马明敏,姜晓艳,刘树华,张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7(02)
[7]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J]. 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赵彦锋,李玲,韩春建. 土壤学报. 2007(01)
[8]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过程理论解析与模型[J]. 范士陈. 经济地理. 2006(06)
[9]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J].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6)
[10]水资源约束力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J]. 鲍超,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5)
博士论文
[1]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D]. 王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孙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20世纪陕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 马晓梅.西北大学 2006
[3]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D]. 郑洋.北京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2726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耦合
2.1.2 协调与协调发展
2.2 主要借鉴理论
2.2.1 系统科学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城市理论
第三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状况
3.1 研究区地理区位与范围
3.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3 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3.3.1 关中水资源现状与特点
3.3.2 土地资源现状与特点
3.3.3 矿产资源
3.3.4 生态环境资源
3.4 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历程
3.4.1 空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3.4.2 波动停滞时期(1958-1977年)
3.4.3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9年)
3.4.4 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0年至今)
3.5 关中地区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3.5.1 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
3.5.2 城市规模等级的不合理
3.5.3 地区差异性显著
3.5.4 城镇空间分布不均
第四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研究
4.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总论
4.2 关中地区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2.1 人口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2 经济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3 空间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2.4 社会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胁迫
4.3 关中地区资源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4.3.1 资源环境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4.3.2 资源环境对经济城市化的影响
4.3.3 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化的影响
4.3.4 资源环境对社会城市化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动态耦合评价
5.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的方法
5.2.1 权重的确定的方法
5.2.2 权重的计算
5.2.3 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和资源环境综合质量的计算方法
5.3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判别标准
5.3.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5.3.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判别标准
5.4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测算与评价
5.4.1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
5.4.2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动态变化
5.4.3 关中地区各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与动态变化
5.5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评价
5.5.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
5.5.2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的耦合态势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议
6.1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6.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建议
6.2.1 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推进安全城市化
6.2.2 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2.3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资源供给
6.2.4 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2.5 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结论与展望
研究重要结论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J].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05)
[2]陕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 康杨,张洪铖.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20)
[3]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 周继霞,张凤太,苏维词.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6)
[4]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定量辨识——以甘肃省武威、张掖市为例[J]. 鲍超,方创琳. 中国沙漠. 2007(04)
[5]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动因分析——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为例[J]. 罗培,谌柯,刘辉,曾凡伟. 资源科学. 2007(04)
[6]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J]. 马明敏,姜晓艳,刘树华,张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7(02)
[7]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J]. 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赵彦锋,李玲,韩春建. 土壤学报. 2007(01)
[8]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过程理论解析与模型[J]. 范士陈. 经济地理. 2006(06)
[9]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J].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6)
[10]水资源约束力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J]. 鲍超,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5)
博士论文
[1]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D]. 王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孙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20世纪陕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 马晓梅.西北大学 2006
[3]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D]. 郑洋.北京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2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66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