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27 21:58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时间序列法,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尺度与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因子的量化方法、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分析得到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局限性和演进趋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从基础的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向转变,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制约要素和参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向以资源环境为约束、以空间优化为导向的方向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
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尺度。
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
2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 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2)政策导向和演进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J]. 牛方曲,孙东琪. 地理学报. 2019(12)
[2]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J]. 黄贤金,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3]基于变权TOPSIS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田培,张志好,许新宜,闫峰,吴宜进,张海林,刘目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4]自然资源治理的若干新问题与研究新趋势[J]. 郝庆,封志明,赵丹丹,魏晓. 经济地理. 2019(06)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 岳文泽,王田雨.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
[6]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J]. 黄贤金,周艳. 中国环境管理. 2018(06)
[7]基于土地自然与经济双重属性的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测算[J]. 朱红波,吴熙,袁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2)
[8]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 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2018(12)
[9]对机构改革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考[J]. 郝庆. 地理研究. 2018(10)
[10]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英文)[J]. 孙通,封志明,杨艳昭,林裕梅,吴艳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4)
博士论文
[1]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D]. 孙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本文编号:3697288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
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尺度。
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
2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 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2)政策导向和演进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J]. 牛方曲,孙东琪. 地理学报. 2019(12)
[2]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J]. 黄贤金,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3]基于变权TOPSIS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 田培,张志好,许新宜,闫峰,吴宜进,张海林,刘目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4]自然资源治理的若干新问题与研究新趋势[J]. 郝庆,封志明,赵丹丹,魏晓. 经济地理. 2019(06)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 岳文泽,王田雨.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
[6]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J]. 黄贤金,周艳. 中国环境管理. 2018(06)
[7]基于土地自然与经济双重属性的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测算[J]. 朱红波,吴熙,袁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2)
[8]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 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2018(12)
[9]对机构改革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考[J]. 郝庆. 地理研究. 2018(10)
[10]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英文)[J]. 孙通,封志明,杨艳昭,林裕梅,吴艳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04)
博士论文
[1]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D]. 孙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本文编号:3697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69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