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RS的叶尔羌河流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1 19:10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土综合利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评价的理论框架。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构成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遥感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将土地资源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探索遥感技术和GIS在土地开发评价中的应用。建立了反映叶尔羌河流域土地质量的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是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完成的;属性数据是通过对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野外数据观测和信息采集等建立的。在建立评价数据库中,充分发挥了GIS技术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方面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有效链接。 具体地,利用ENVI4.2软件对Spot 5遥感影像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后备耕地的数量及分布。再结合实地考察及各县统计数据...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耕地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1.1.2 后备耕地资源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后备耕地开发基础理论
1.3.1 后备土地资源的概念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人地关系理论
1.3.4 生态经济理论
1.3.5 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章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手段概述
2.1.1 遥感技术
2.1.2 GIS 技术
2.1.3 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流域概况
3.2 自然地理概况
3.3 气象概况
3.4 社会经济概况
3.5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图像及图形预处理
4.1.1 研究信息源数据介绍
4.1.2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
4.1.3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4.1.4 图像增强
4.1.5 影像切割拼接
4.2 图像分类
4.2.1 分类系统
4.2.2 分类方法
4.3 后备耕地数量提取
第五章 后备耕地评价
5.1 划分评价单元
5.2 评价体系的确定
5.2.1 评价体系设计的依据
5.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3 参评因子的选择
5.3 数据预处理
5.4 后备耕地开发等级评价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4.2 评价方法的确定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无量纲化
5.4.4 计算过程
第六章 水土平衡分析
6.1 水资源利用分区的目的和原则
6.2 分区水资源量
6.2.1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6.2.2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6.2.3 水资源总量
6.3 需水量分析
6.3.1 农业需水量预测
6.3.2 工业需水预测
6.3.3 城乡生活需水预测
6.3.4 牲畜需水预测
6.3.5 渔业需水预测
6.3.6 生态需水量
6.4 可供水量分析
6.4.1 工程供水能力分析
6.4.2 地表水可供水量
6.4.3 地下水可供水量
6.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5.1 现状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
6.5.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七章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7.1 流域开发规模的确定
7.2 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基本结论
8.2 创新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J]. 王瑞燕,赵庚星,李涛. 土壤. 2004(01)
[2]GIS的应用及研究热点探讨[J]. 刘春,刘大杰. 现代测绘. 2003(03)
[3]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 余振国,胡小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3)
[4]定量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 周勇,田有国,任意,朱海燕. 生态环境. 2003(01)
[5]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 朱德举,卢艳霞,刘丽. 农业工程学报. 2002(04)
[6]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野外采样框架设计——以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为例[J]. 徐新良,庄大方,张树文.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2(03)
[7]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 陈百明. 地理科学进展. 2002(03)
[8]福州市晋安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 陈松林,刘强,余珊,林志垒. 地球信息科学. 2002(01)
[9]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J]. 李靖华,郭耀煌. 管理工程学报. 2002(01)
[10]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童其慧.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 田有国.华中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 胡德勇.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北京市后备土地资源宜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周春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9937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耕地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1.1.2 后备耕地资源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后备耕地开发基础理论
1.3.1 后备土地资源的概念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人地关系理论
1.3.4 生态经济理论
1.3.5 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章 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手段概述
2.1.1 遥感技术
2.1.2 GIS 技术
2.1.3 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流域概况
3.2 自然地理概况
3.3 气象概况
3.4 社会经济概况
3.5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图像及图形预处理
4.1.1 研究信息源数据介绍
4.1.2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
4.1.3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4.1.4 图像增强
4.1.5 影像切割拼接
4.2 图像分类
4.2.1 分类系统
4.2.2 分类方法
4.3 后备耕地数量提取
第五章 后备耕地评价
5.1 划分评价单元
5.2 评价体系的确定
5.2.1 评价体系设计的依据
5.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3 参评因子的选择
5.3 数据预处理
5.4 后备耕地开发等级评价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4.2 评价方法的确定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无量纲化
5.4.4 计算过程
第六章 水土平衡分析
6.1 水资源利用分区的目的和原则
6.2 分区水资源量
6.2.1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6.2.2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6.2.3 水资源总量
6.3 需水量分析
6.3.1 农业需水量预测
6.3.2 工业需水预测
6.3.3 城乡生活需水预测
6.3.4 牲畜需水预测
6.3.5 渔业需水预测
6.3.6 生态需水量
6.4 可供水量分析
6.4.1 工程供水能力分析
6.4.2 地表水可供水量
6.4.3 地下水可供水量
6.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5.1 现状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
6.5.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第七章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7.1 流域开发规模的确定
7.2 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基本结论
8.2 创新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J]. 王瑞燕,赵庚星,李涛. 土壤. 2004(01)
[2]GIS的应用及研究热点探讨[J]. 刘春,刘大杰. 现代测绘. 2003(03)
[3]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 余振国,胡小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3)
[4]定量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 周勇,田有国,任意,朱海燕. 生态环境. 2003(01)
[5]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 朱德举,卢艳霞,刘丽. 农业工程学报. 2002(04)
[6]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野外采样框架设计——以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为例[J]. 徐新良,庄大方,张树文.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2(03)
[7]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 陈百明. 地理科学进展. 2002(03)
[8]福州市晋安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 陈松林,刘强,余珊,林志垒. 地球信息科学. 2002(01)
[9]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J]. 李靖华,郭耀煌. 管理工程学报. 2002(01)
[10]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童其慧.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 田有国.华中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 胡德勇.湖南农业大学 2004
[2]北京市后备土地资源宜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周春芳.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9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69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