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 MRI多序列联合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3.0T MRI多序列联合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 TBI)患者磁共振影像上各序列病变的观察及量化分析,探讨3.0T MRI多序列联合应用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住院治疗、有明确首次颅脑外伤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的重型TBI患者35名。所有患者均行3.0T MRI多序列检查,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观察重型TBI患者MRI各序列图像中病灶的信号特点,比较各序列对不同性质病灶的检出差异,对ESWAN序列显示的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及FLAIR序列显示的非出血性水肿病灶数目、体积进行量化,并与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35例重型TBI患者中有21例患者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总结21例DAI患者的ESWAN图像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形态、数量,评估DAI分级与GC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患者昏迷时间长短分为2组,比较各部位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的差异。结果:(1)重型TBI患者各影像学技术检出的病变情况:病变性质分为出血性病变与非出血性病变,ESWAN序列较其他序列能清楚显示更多出血性病变(P0.01),FLAIR序列较其他序列能检出更多非出血性病变(P0.05);ESWAN序列、FLAIR序列检出不同性质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GCS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2)21例DAI患者病灶散在分布于轴索密集区(皮层下白质、胼胝体、脑干等近中线部位),病变形态呈点状、斑点、斑片状及条索样、串珠样;患者的DAI分级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r=-0.509,P0.05);昏迷时间不同的两组DAI患者,在颞枕顶叶白质、额叶白质、丘脑、胼胝体、脑干部位的出血灶数目及体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0T磁共振多序列联合检查能够客观、全面评估重型脑损伤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其中,磁共振ESWAN序列与FLAIR序列能够提高对不同性质病灶的检出并评估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2)ESWAN序列有助于DAI出血性剪切灶的检出及分级诊断,为DAI患者临床诊断及意识障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3)脑外伤后联合3.0T MRI多序列检查,有助于临床对TBI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651.1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2
- 第2章 综述12-18
- 2.1 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概述12
- 2.2 创伤性脑损伤的分类及病理生理12-13
- 2.3 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3-17
- 2.3.1 计算机断层扫描13-14
- 2.3.2 常规磁共振成像14
- 2.3.3 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14-15
- 2.3.4 弥散加权成像15
- 2.3.5 磁敏感加权成像15-16
- 2.3.6 其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16-17
- 2.4 小结17-18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18-22
- 3.1 研究对象18-19
- 3.1.1 重型TBI患者18-19
- 3.1.2 DAI患者19
- 3.2 扫描仪器及参数19
- 3.3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19-20
- 3.3.1 图像后处理19-20
- 3.3.2 全部重型TBI患者各序列图像分析20
- 3.3.3 DAI患者ESWAN图像分析20
- 3.4 统计学分析20-22
- 第4章 结果22-27
- 4.1 重型TBI患者的临床特征22
- 4.2 重型TBI患者不同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评估22-25
- 4.2.1 病变性质22
- 4.2.2 病变数目、体积及分布情况22-24
- 4.2.3 重型TBI患者不同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GCS评分相关性分析24-25
- 4.3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ESWAN图像影像学特点25-27
- 4.3.1 DAI患者的脑实质损伤25
- 4.3.2 DAI分级25
- 4.3.3 按昏迷时间分组的比较25-27
- 第5章 讨论27-32
- 5.1 ESWAN序列在重型脑外伤出血中的诊断价值27-28
- 5.1.1 ESWAN序列成像27
- 5.1.2 ESWAN序列与常规MRI序列出血灶检出的差异27-28
- 5.2 FLAIR、DWI序列对于重型脑外伤非出血灶检出的价值28
- 5.3 重型TBI患者出血灶、非出血灶与GCS相关性分析28-30
- 5.3.1 不同性质病灶的影像学量化资料28-29
- 5.3.2 不同性质病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29-30
- 5.4 DAI患者出血灶部位与临床意识障碍指标30-31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31-32
- 第6章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9
- 附图39-4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创伤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2 潘晶晶;陶进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3 苏文娜;;外军卫勤研究系列讲座(40) 美军创伤性脑损伤防治工作简介[J];人民军医;2011年04期
4 杨勇;;重组生长激素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伴生长激素降低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19期
5 鲁晓杰;镁离子与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年06期
6 王荣华;;常练平衡防跌倒[J];长寿;2009年11期
7 都爱莲,丁新生;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1期
8 胡福广,白宝忠;创伤性脑损伤救治中的几个问题[J];河北医药;2002年10期
9 李茜;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7期
10 周旺宁,陈忠平;创伤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友平;梁子敬;;创伤性脑损伤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进展[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宁;;创伤性脑损伤:重症监护治疗[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3 丛明;刘兴波;;免疫应答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谢彩霞;;创伤性脑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营养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衣昕;;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的神经再生情况[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6 衣昕;金国华;秦建兵;成翔;;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内源性神经再生[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封菲;王晓楠;章顺荣;高越;;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教项目老年人优化健康管理研讨班论文汇编[C];2013年
8 吴秀杰;施炜;夏亮;聂德康;陈建;;在创伤性大鼠脑损伤中Pirh2促进p27kip1的泛素化降解参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过程[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永财;马东明;王勇;姜正林;陈岗;何鹏;许世辉;;高压氧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符跃强;许峰;;儿童创伤性颅高压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困扰驻伊美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珍;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对海马内未成熟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文鹏;不同途径自体移植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兔创伤性脑损伤[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卢奕;人羊膜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段虎斌;创伤性脑损伤神经源性机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冯兴军;脑红蛋白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 孔晓冬;自然杀伤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变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7 傅西安;创伤性脑损伤及低温脑保护机制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8 张文学;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9 李东飞;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潘德生;黄体酮及其代谢产物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清AQP4、pNF-H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河北大学;2015年
2 唐芳芳;TLR4、NF-κB及IL-1β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5年
3 万志平;雷帕霉素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空间记忆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吴永;瘦素在创伤性脑损伤中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赵静;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6 邹飞辉;Triad1与UBE2Q1的相互作用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通大学;2014年
7 周维多;创伤性脑损伤术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及其与ICP、CPP及预后相关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玉壮;小泛素类修饰特异性蛋白酶3在小鼠脑损伤模型中的表达与细胞内定位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崔刚;NOGO-A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含量表达及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钰洁;Carnosine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06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00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