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DWI新技术对脑胶质瘤治疗后近期评估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场DWI新技术对脑胶质瘤治疗后近期评估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胶质瘤 治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 表观扩散系数
【摘要】:第一部分多b值ADC图对脑胶质瘤治疗后近期评价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多b值DWI成像中不同b值ADC图对应于异常强化区域的ADC值评估胶质瘤近期治疗效果及鉴别肿瘤进展的价值。方法:47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且接受联合放化疗的脑胶质瘤病人,行增强T1WI、FLAIR和多b值DWI成像[b=0、1000、2000、3000(s/mm~2)],分别在5种不同b值组合的ADC图上测量T1增强区域的平均和最小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后不同反应类型ADC值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ADC值差异,采用ROC曲线确定不同ADC图中平均、最小ADC值及其相对值诊断肿瘤进展的最适阈值和诊断准确度。结果:b=3000(s/mm~2)的DWI图与b=0(s/mm~2)的DWI图获取ADC图中的平均ADC值的相对值在不同反应类型间有差别[完全有效、部分有效、稳定、进展分别为1.56±0.44、1.60±0.28、1.76±0.33、1.42±0.35,F=2.813,P=0.048];b=3000(s/mm~2)的DWI图与b不等于0的DWI图获(b=1000或2000 s/mm~2)取ADC图中的平均ADC值及其相对值在不同反应类型间有差别[完全有效、部分有效、稳定、进展:(ADC图b:3000/1000的rADC_(mean)分别为1.49±0.27、1.41±0.38、1.60±0.33、1.24±0.35,F=4.164,P=0.010)(ADC图b:3000/2000的rADC_(mean)分别为1.51±0.31、1.45±0.22、1.40±0.28、1.02±0.34,F=9.220,P=0.000)]。ADC值鉴别肿瘤进展ROC曲线下面积(AUC)随b值增高而增大;b值取3000/2000的ADC图的ADC_(mean)、rADC_(mean)分别取408.65mm~2/s、1.124时鉴别肿瘤进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3%、92.9%和71.0%、77.4%。结论:高b值ADC图(b:3000/1000,3000/2000)对应于强化区域的平均ADC值及其相对值能评估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在鉴别胶质瘤术后进展中有一定的准确性,提示应在胶质瘤治疗后评估中常规应用。第二部分以FLAIR为参照测量ADC值对胶质瘤治疗后评价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以增强T1WI(CE-T1WI)及FLAIR序列为参照时,胶质瘤治疗后高b值DWI成像ADC值测量对在鉴别胶质瘤治疗后进展与非进展判断的差异。方法:47例连续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病例,治疗前、后行CE-T1WI、FLAIR和多b值DWI[b=1000、2000、3000(s/mm~2)],分别获取两组ADC图[ADC(_(3000/1000)),ADC(_(3000/2000))]。47例共59个强化+FLAIR高信号病变;按RANO标准分为进展组(27例30个病灶)与非进展组(20例29个病灶)。测量两组强化与FLAIR高信号对应区域的平均ADC值(CADC_(mean)与FADC_(mean))和最小ADC值(CADC_(min)与FADC_(min)),计算相对ADC值(rADC)。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两组平均和最小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测量方法评价肿瘤进展的效率。结果:进展组平均ADC值及其相对值均低于非进展组。以CE-T1WI为参照的r CADC_(mean)值进展组与非进展组:ADC(_(3000/1000))时为1.24±0.35与1.53±0.31 t=3.35 P=0.001,ADC(_(3000/2000))时为1.02±0.34与1.45±0.28 t=5.24 P=0.000;以FLAIR高信号为参照的r FADC_(mean)值进展组与非进展组:ADC(_(3000/1000))时为1.40±0.26与1.69±0.32 t=3.83 P=0.000,ADC(_(3000/2000))时为1.22±0.31与1.64±0.33 t=5.07 P=0.000。进展组对应于强化和FLAIR高信号区的最小ADC值略低于非进展组,除ADC(_(3000/1000))时r FADC_(min)在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外(0.54±0.40与0.87±0.67,t=2.33,P=0.023),其余ADC图中两种测量方法的最小ADC值和其相对值无明显差别(P均大于0.05)。CE-T1WI与FLAIR高信号对应区域ADC值鉴别肿瘤进展的曲线下面积相近,ADC(_(3000/1000))时r CADC_(mean)与r FADC_(mean)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与0.791,ADC(_(3000/2000))时r CADC_(mean)与r FADC_(mean)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2与0.847。ADC(_(3000/2000))图中r CADC_(mean)与FADC_(mean)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最佳阈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r CADC_(mean):1.12、92.9%、77.4%、80.4%、91.6%;FADC_(mean):487.45mm~2/s、89.3%、83.9%、84.7%、88.8%。结论:以FLAIR为参照测量ADC值能有效界定胶质瘤治疗后近期肿瘤进展与非进展,其准确度与CE-T1WI参照法的方法相当,提示FLAIR序列可替代CE-T1WI作为胶质瘤治疗后评估ADC值测量的参照。第三部分多b值ADC直方图评价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后进展的初步研究目的:比较多b值DWI成像中ADC直方图第5百分位数(C5)评价高级别胶质瘤(HGG)治疗后进展的差别,确定何种b值效果最佳。方法:41例连续HGG术后放化疗病人,治疗前、后行增强T1WI、FLAIR和多b值DWI(b=0、1000、2000、3000s/mm~2),获取5组对应于FLAIR高信号区域的ADC直方图,累计频率法计算C5。病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进展与非进展组不同b值ADC直方图C5的差别。采用ROC曲线分析C5诊断HGG治疗后进展的最适阈值和诊断准确度。结果:所有ADC图中进展组C5均低于非进展组,两组ADC值分别为:ADC(1000/0)时为793.68±137.51与895.49±82.23(mm/s~2)、ADC(2000/0)时为632.54±103.85与770.69±96.35(mm/s~2)、ADC(3000/0)时为520.31±103.71与683.63±123.64(mm/s~2)、ADC(_(3000/1000))时为344.37±75.24与470.64±58.30(mm/s~2)、ADC(_(3000/2000))时为188.88±26.62与260.62±39.1(mm/s~2),P均小于0.01。高b值ADC图中C5评价HGG治疗后进展的准确度明显高于低b值,ADC(1000/0)、ADC(2000/0)、ADC(3000/0)、ADC(_(3000/1000))、ADC(_(3000/2000)))5组C5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832、0.909、0.933、0.937。当ADC(_(3000/2000))图C5取405.6 mm/s~2时,判断肿瘤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89.7%、89.9%、91.0%。结论:ADC直方图第5百分位数(C5)能有效评价HGG治疗后进展;b=3000 s/mm~2时ADC直方图的C5评价HGG治疗后进展的准确度优于较低b值的DWI。
【关键词】:胶质瘤 治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 表观扩散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41;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3
- 英文缩写13-14
- 引言14-19
- 参考文献17-19
- 第一部分 多b值ADC图对脑胶质瘤治疗后近期评价的初步研究19-40
- 前言19-20
- 资料与方法20-22
- 结果22-24
- 附图24-32
- 附表32-34
- 讨论34-37
-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0
- 第二部分 以FLAIR为参照测量ADC值对胶质瘤治疗后评价的对照研究40-57
- 前言40-41
- 资料与方法41-43
- 结果43-45
- 附图45-49
- 附表49-51
- 讨论51-54
- 小结54-55
- 参考文献55-57
- 第三部分 初探多b值ADC直方图评价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后进展57-75
- 前言57-58
- 资料与方法58-60
- 结果60-61
- 附图61-65
- 附表65-66
- 讨论66-69
- 小结69-70
- 参考文献70-74
- 结论74-75
- 综述 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后DWI新技术评估的进展75-87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8
- 个人简历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林;脑胶质瘤的治疗 前言[J];山东医药;2001年07期
2 韩立虎,叶应湖,王国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李煜;脑胶质瘤误诊1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14期
4 王瑞民,田嘉禾,刘雁翎,陈英茂;目测分级法鉴别脑胶质瘤复发或残存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赵希鹏;脑胶质瘤病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3年09期
6 陈灿中;5例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云南医药;2004年04期
7 张华楸,舒凯,叶飞,郭东升,牛洪泉,雷霆,李龄;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8 ;《脑胶质瘤》出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9 迟鸿冰;边海泉;;脑胶质瘤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10 廉晓宇;牛广宇;;脑胶质瘤治疗展望[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学海;石梅;肖锋;;分次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傅相平;李安民;;脑胶质瘤瘤区化疗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殷增进;;脑胶质瘤伽马刀治疗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汪志明;陈淑珍;王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胶质瘤24例报道[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沈宏;郑学胜;祝向东;傅伟明;胡未伟;黄欣;朱永坚;李立;龚江标;;脑胶质瘤病理特征与预后[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卢刚;吴旭;;脑胶质瘤放、化疗前后血脑屏障的组织学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祝鸣兰;方卫琴;;~(125)Ⅰ粒子治疗脑胶质瘤15例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熊晓鹏;胡超苏;;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蒋恒;杨伟志;高黎;雷明芳;石慧珍;徐国镇;;脑胶质瘤分次照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瑜;叶红星;汤旭群;花玮;史之峰;高晓宁;汪洋;汪寅;吴劲松;秦智勇;毛颖;周良辅;;脑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争春 朱广平 记者 陈磊;不用开刀就能“精确定位”脑胶质瘤[N];科技日报;2013年
2 邹争春 朱广平;脑胶质瘤诊断有望从“有创”到“无创”[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张献怀;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张献怀;脑胶质瘤别急着手术[N];健康时报;2007年
6 张献怀;科学家提出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科技日报;2007年
7 金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构建国家生物医药基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立明;切脑胶质瘤用超声引导[N];健康时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张献怀;脑胶质瘤临床研究与治疗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芬;功能影像预测复发脑胶质瘤及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耀伍;FOXC2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并与其他肿瘤标记物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秀伟;Rab27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在老年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4 龙茜;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脑胶质瘤和潜在性脑损伤诊断和监测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魏晓丽;稳定性多肽介导跨屏障膜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递药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韩海玲;脑胶质瘤靶向纳米药物及其与放疗联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杨沛;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综合治疗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8 秦国强;EFEMP1 rs379167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灿;靶向干扰Diaph1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10 范薇薇;中国汉族人群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博;酪氨酸激酶2(DDR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倩;脑胶质瘤中P16、CyclinD1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梁爽;~1H-MRS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时正朋;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5 管海博;EZH1、PTEN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邢晓东;脑胶质瘤新型治疗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7 丁一;长链非编码RNA在脑胶质瘤中的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8 徐拓野;NUSAP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对脑胶质瘤细胞功能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9 姚萌萌;TLR2、Ki-67、CyclinD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河北大学;2016年
10 杨沙沙;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1006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00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