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HIFU“帽式”消融及载血卟啉单甲醚纳米微球的相关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18:20

  本文关键词:HIFU“帽式”消融及载血卟啉单甲醚纳米微球的相关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强度聚焦超声 “帽式”消融 血卟啉单甲醚(HMME) PLGA高分子微球 光声成像


【摘要】: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21世纪兴起的一种微无创肿瘤局部物理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应用HIFU治疗各种良恶性实体肿瘤。但HIFU消融肿瘤的效率是较低的,HIFU单点辐照所形成的焦域(Focal region)只有毫米级,若要完整“切除”一个大肿瘤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超声波在组织传播过程中能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因此随着肿瘤体内深度的增加,HIFU消融能量也大大增加。由于超声的衰减特性和HIFU在治疗上的限制,导致肿瘤治疗时间过长、治疗效率低,造成医疗成本及临床风险增高,产生如皮肤灼伤及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或毒副反应增加。另一方面,HIFU治疗系统的影像学监控技术主要为超声和MRI,由于超声的成像速度快于MRI,图像可显示不同方位、调整和移动灵活,所以,临床上大部分HIFU治疗系统的实时监控成像设备是超声。但是超声图像质量差,伪影现象明显,对诊断和治疗都造成了干扰。这些问题使HIFU应用的安全性、高效性受到影响,制约着HIFU的发展。因此,探索新的提高HIFU治疗效率的方法非常必要。研究目的1.改进hifu临床上治疗良恶性实体肿瘤的方法,提高hifu消融肿瘤的效率和安全性,探索hifu“帽式”消融方法的可行性。2.制备出一种载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多功能造影剂(mbplga-hmme),检测mbplga-hmme微球的基本性质以及hmme包裹在plga微球上后,其性质改变情况。探讨其集显像与治疗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将6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分a、b两组,每组30只,a组根据采用功率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a1(200w,10只)、a2(250w,10只)、a3(300w,10只);b组根据两个辐照面的夹角不同分为b1(55°,10只)、b2(90°,10只)、b3(125°,10只),a、b组其余辐照参数及条件保持不变。分别辐照兔肝组织。计算总辐照时间和超声能量,观察凝固性坏死体积大小、形态变化与辐照能量和夹角之间的关系。2.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出mbplga-hmme,对其粒径、结构、形态、包封率和载药率等性质进行检测;采用体外成像观察比较hmme药物和mbplga-hmme微球超声/光声成像改变情况以及初步进行体内光声成像观察。研究结果1.a1亚组未能形成连续的线状坏死或均匀的坏死体,a2、a3亚组能形成连续线状坏死,并能组成大于辐照体积的均匀规则的椭球形坏死体,但a3亚组辐照能量过大,导致周围临近脏器出现了严重并发症,所以选择a2亚组的辐照参数继续探讨夹角对凝固性坏死体的影响;b1亚组凝固性坏死体积为(3907.85±565.53)mm3,沿近声场形成的长轴与垂直于近声场所形成的短轴之比为2.14±0.25;b2亚组凝固性坏死体积为(4431.49±721.36)mm3,其长/短轴比值为1.47±0.26;b3亚组产生的凝固性坏死大小为(3729.46±1049.29)mm3,长/短轴比值为1.06±0.12,表明在保持辐照参数一致的情况下,随着两个面夹角的增大,其凝固性坏死体的长/短轴比值逐渐减小(p0.005),但凝固性坏死体积无明显增大。2.成功制备出mbplga-hmme纳米微球,其外观呈红色粉末状,复溶于双蒸水后呈淡红色悬液。光学显微镜观察,mbplga-hmme微球呈球形,形态规则,大小均匀无聚集、粘连现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mbplga-hmme呈红色荧光,hmme均匀分布在微球上,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均可见mbplga-hmme呈球形,为壳核结构,外有一层明显的黑色的壳膜,hhme主要分布于微球壳上。malvern激光粒径仪测得mbplga-hmme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97.26±68.25nm。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得mbplga-hmme和hmme溶液的特征性紫外吸收光谱均在401nm,未出现移位现象。体外光声成像显示,mbplga-hmme溶液浓度为408μmol/l,816μmol/l,1632μmol/l的平均光声信号强度分别为0.2009±0.0636,0.3789±0.0431,0.5380±0.0997;同样浓度梯度下hmme溶液的平均光声信号值分别为0.0738±0.0133,0.1137±0.0065,0.217±0.0270,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有差异,但药物性质基本未改变,其中MBPLGA-HMME微球能进行体外超声成像。MBPLGA-HMME经静脉注入荷瘤鼠体内后,能在肿瘤部位积累,通过激光激发后,能进行体内光声显像。研究结论1.HIFU“帽式”消融方法能有效叠加焦域外近声场内部分能量,运用较少的辐照能量和时间,形成较大的凝固性坏死体,缩短了辐照时间,减少了能量的过度投放,可降低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2.本实验成功制备载血卟啉单甲醚药物的MBPLGA-HMME微球,HMME药物水溶性得到改善,其基本的吸光性质得以保持,可行体内外超声/光声成像,为后续体外体内显像及治疗研究提供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4.3;R73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涛,李富荣,周汉新;阿霉素纳米微球靶向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年10期

2 王安训;李苏;丁学强;潘仕荣;;羟基喜树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J];中国肿瘤临床;2006年01期

3 李晶;汪森明;;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化疗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1年06期

4 张文君;刘芹;;新型多西紫杉醇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年08期

5 谢宇;尚晓娴;蒋丰兴;胡金刚;颜流水;;壳聚糖纳米微球对牛血清蛋白的包封和缓释效果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2期

6 宋存先,朱振峰,杨菁,孙洪范,冷希岗,武莉,唐丽娜,王彭延,Robert Levy;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余东升,黄洪章,李苏,王安训,潘朝斌,王建广,潘仕荣;转基因载体聚乙二醇-聚谷氨酸纳米微球的制备[J];实用癌症杂志;2004年01期

8 陈璋;张婵;郭羽;张晓艳;赵良启;;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阿霉素缓释纳米微球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张献清;詹永华;穆士杰;刘志新;胡兴斌;安群星;黄晓峰;;新型左旋棉酚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2期

10 施锋,吴敏,林德明;磁性阿霉素纳米微球在磁场中磁感应的发热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山献松;张幼维;吴承训;;明胶纳米微球的丝肽负载和释放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2 宋岩;杨清彪;战乃乾;于苗;李耀先;;含卟啉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孙雨薇;倪忠斌;黄晓华;刘晓亚;陈明清;;铽(Ⅲ)-酰胺类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初探[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4 邬娟;张洪斌;张琦;;可德胶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胡勇;蒋锡群;;壳聚糖—二氧化硅空心纳米微球的制备[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郭睿;张乐洋;蒋锡群;;通过“绿色”方法制备高分子-金复合纳米微球[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陈孟婕;陈新;;负载紫杉醇丝蛋白纳米微球的研究制备[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丁丹;蒋锡群;;可生物降解的明胶-聚丙烯酸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王子妤;林梅;王琼;张东生;;三硫化二砷纳米微球的扫描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谭颖;徐昆;王丕新;;热诱导淀粉基纳米微球向微囊泡的转变[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勇斌;苏州纳米微球演绎“科技神奇”[N];江苏经济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宗文雯邋实习生 凌昕瑶;纳米微球“小身材”蕴藏“大智慧”[N];苏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拉坦珠拉(ALTANGEREL ALTANZUL);新型生物相容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siRNA递送效率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李彦艳;壳聚糖油酸复合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孟庆男;聚合物辅助合成具有壳层结构的纳米微球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武永涛;基于有机纳米微球的复合水凝胶的设计制备与功能构筑[D];东华大学;2011年

5 汪(山献)松;基于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的自组装[D];东华大学;2008年

6 朱陵君;小檗胺与紫杉醇纳米微球的构建及其体外协同抑瘤效应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刘杰;生物降解聚酯作为抗癌药物和基因载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林英;高分子纳米复合造影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鲁中;高分子纳米给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燕萍;TiO_2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阁;基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骜p,

本文编号:1153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153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