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2 14:07

  本文关键词: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年

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赖耀铭  

【摘要】:目的 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评价调和阴阳经刺法、常规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综合功能、四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劣,探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调和阴阳经刺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1、病例选择:6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发病在2周到半年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调和阴阳经刺法组30例和常规针刺法组30例。两组病例入选时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2、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在基础药物给药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3、治疗方法: 两组均加用头针:取选患者瘫痪肢体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留针。 (1)调和阴阳经刺法组:体针:上肢: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内关外关;下肢: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悬钟三阴交照海申脉;刺法:针刺患侧肢体,得气后用提插捻转手法补泻,每5-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 上肢的极泉、尺泽、内关和下肢的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并上提针的提插捻转泻法;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下肢的阳陵泉、梁丘、悬钟、申脉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并下按针的提插捻转补法。 随症取穴: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语言不利加通里、廉泉、哑门。 辨证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膈俞;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 所有穴位均规定具体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次数等参数。(2)常规针刺法组:参考第六版《针灸学》教材取穴。 4、疗程:各组疗程均为28天,各组疗法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 5、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 Barthel指数)、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分别评定其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以此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 1.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治疗前两组病例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两组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分别较治疗前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8天治疗,两组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降低患者临床痉挛指数方面,调和阴阳经刺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 临床挛指数(CSI)疗效比较,治疗14天后,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总有效率看,调和阴阳经刺法组降低患者临床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治疗28天后,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和阴阳经刺法组降低患者临床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两组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8天治疗,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调和阴阳经刺法组要优于常规针刺组。 3.四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治疗前两组病例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两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8天治疗,两组治疗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提高患者四肢运动功能方面,调和阴阳经刺法组要优于常规针刺组。 4.功能综合评分(FCA):治疗前两组病例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天治疗,两组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8天治疗,两组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和阴阳经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提高患者功能综合评分方面,调和阴阳经刺法组要优于常规针刺组。 结论 调和阴阳经刺法在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综合功能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表明调和阴阳经刺法对于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较快地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改善痉挛偏瘫状态,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加快病情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善斌;杨骏;张闻东;陈幸生;韩为;陈浩;周婷;张玲;李飞;;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2 金肖青;林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熊家轩;陈奕雄;吴思平;;针刺拮抗肌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年19期

4 祝晓忠;;腹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S1期

5 吴强,陈立典,苏彩平;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改善偏瘫下肢功能[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6 任亚锋;;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年07期

7 温月贤;黄源鹏;;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0年10期

8 夏毅;;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年08期

9 吕盼芝,秦鹏涛;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年04期

10 吴勇;;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熙哲;枳实芍药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盛芳;养血通络汤治疗缺血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血虚络瘀证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永亮;推拿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赵丽;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占大权;靳三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硬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黎致宏;腹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宪;痰瘀同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2 李珍武;自拟活血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3 刘剑波,史晓冬;香丹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4 黄俊臣,周纪平,李彦春;核桃承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辅助治疗作用的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5 李存洲,朱贵祥,崔峰;大剂量清开灵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急性期100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6 庞家善,李树标,陈艳艳;自拟化痰祛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7 潘启明,张松林,兰小平;自拟偏瘫方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8 华卡;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药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9 郭汉强;醒脑净合息风通络化痰汤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10 张波,郑军,鲍远程,蔡永亮,陈怀珍,王艳昕,王晓旸,徐国存,杨兴涛;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及TCD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英光;张紫萍;余卫;;丹参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研究[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华东;李文奇;冯晓东;席建明;张斌;李桥军;;不同体位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曾西;王德军;王留根;宋波;付伟锋;赵幸娜;赵晓乐;王辉;;间歇口腔营养管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4 吕红娟;;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进德;;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邹来勇;刘海涛;;中医特色针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36例[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付晶晶;;银杏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邓英光;张紫萍;余卫;;丹参注射液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肢体瘫痪的临床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9 忻耀杰;滕磊;高旭青;;《长沙药解》桂枝的学术思想浅析[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恩达;郭树忠;;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鹏;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孙灵芝;青中年脑梗死的OCSP分型、证候分布及其与影像学结果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Amir Hooman Kazemi;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梁静涛;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玲;视网膜脱离患者生存质量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手术镇痛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曾芳;循经取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中枢响应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程发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周莉;基于循证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付渊博;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及主要结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景;正常人群和失语症患者听觉语义启动效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金景;基底节区卒中患者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对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孙昊;AL0X5A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脑卒中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爱玲;Hcy代谢酶MTRR基因及Cystatin C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5 戴映;丹参注射液联合吉粒芬诱导中风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名霞;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任珍;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陈立早;舌三针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姜娟;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何可;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中风病后瘫痪(软瘫期、痉挛期)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森,刘洁,罗海鸥,唐勇,蓝群;灯盏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30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2 王颖,张闻东,陈幸生,李佩芳,俞红五,陈颖,周婷,韩为;自拟益气养阴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初步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3 陆智东;手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附91例中风偏瘫临床分析[J];按摩与导引;1999年03期

4 杨永谦,谢剑;推拿治疗偏瘫八法[J];按摩与导引;1999年03期

5 孙国荣;严隽陶老师推拿治疗脑梗塞后偏瘫的经验[J];按摩与导引;2005年06期

6 何育风;雷龙鸣;;内功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年01期

7 张铁柱;;按摩治疗中风后遗症200例[J];按摩与导引;2006年02期

8 李玉亮;;再谈“按摩以脊背为纲”[J];按摩与导引;2006年11期

9 陆筱安;;按摩与导引在中风康复临床上的应用[J];按摩与导引;2007年02期

10 曹永升;刘莹;李军;;化痰祛瘀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50例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雪艳;针刺拮抗肌、艾灸痉挛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2年

2 韩雪梅;拮抗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蔡英丽;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温月贤;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少松;逆针灸针刺“王氏夹脊穴”防治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杨珩;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齐红梅;恢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朱欢欢;不同针刺干预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多刺法接种卡介苗技术操作要求[J];重庆医学;1974年03期

2 何慧玲,姜松;蜜蜂螫刺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吉林中医药;1997年03期

3 郭尧杰,顾杰,刘立公;面瘫的古代针灸疗法特点分析[J];中国针灸;1999年04期

4 温木生!401320;皮下针刺法治疗肩周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06期

5 兰春燕;;导气法及其临床运用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赵永祥;应用内经刺法治疗腰椎增生性腰腿痛60例体会[J];国医论坛;1991年03期

7 陈飞轮;合谷刺和阻力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4年S1期

8 张学理;选用单针督刺法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J];中医药研究;1995年06期

9 杨介宾;担截配穴法探讨[J];四川中医;1997年10期

10 孟进军;针刺逆动法治疗肩周炎[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耀铭;庄礼兴;李艳明;庄珣;吴昊旻;;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2 陈骥;郑华斌;梁繁荣;杨洁;任玉兰;;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余伯亮;;《内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4 田丽芳;;《内经》刺法的临床应用[A];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胡劲倍;;焠刺法治疗扁平疣[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6 张新华;施林;;颈椎病刺法新探[A];西南片区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董刚;杜玥;;分刺法针刺颈项部结筋点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69例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炜;陈思思;路树超;王晨绯;吴冬;刘清国;;针刺提插补泻的述评[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9 樊留博;马利中;;电针联合肌电物反馈疗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H波及M波的影响[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10 卢开信;徐恒泽;;论毫针刺法五步基本操作[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冯宇曦;[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 张远翠;[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黎敬波;[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 王昆文;[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5 衣晓峰 靳万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衣晓峰 冯宇曦;[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翟世翠 曾雪莲;[N];健康报;2006年

9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杨锋;[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耀铭;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张晨光;《内经》补泻刺法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3 黄道恭;井穴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谭启虹;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辛昕;三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郎建英;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黄振彰;针刺非痉挛侧穴位和痉挛侧穴位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杨正成;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林润煜;“大接经法”对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宋琼明;针刺治疗中风血管性认知障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邙玲玲;经筋排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孟凡征;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屈伸障碍的临床观察和机理探讨[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3 郭殿增;经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徐晖;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杜贵强;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丛伶男;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中医证候分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赵娜娜;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汪淼;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9 李娜;从阴阳两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岳增辉;经筋论治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及疗效康复评定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8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38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a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