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步态滑跌过程中的下肢表面肌电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体步态滑跌过程中的下肢表面肌电特性研究 出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在意外滑移恢复和跌倒两种情况下人体髋、膝、踝3个关节不同肌肉群肌电信号的反应差异,研究髋、膝和踝3个关节运动对滑后恢复平衡的作用。试验招募10名年轻的健康受试者,要求其沿着指定的直线步道行走,并使其在行走过程中发生意外滑移。通过分析所测得的肌电信号,得出不同肌肉群的肌肉激活延迟时间、肌电信号峰值、到达峰值时间、协同收缩率等参数。研究结果显示,恢复平衡和跌倒之间肌肉激活延迟时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股内侧肌的肌电峰值分别为70.2±9.8和89.0±12.7,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和半腱肌的距峰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8、0.030(P0.05),股二头肌距峰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0.0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体发生意外滑移后,对重新恢复人体平衡起作用的下肢关节肌肉激活时刻差别不大,但针对不同的关节运动,其肌肉伸缩程度以及肌肉做功不尽相同。根据肌肉所属关节及实验数据可知:增大踝关节背屈运动、膝关节屈曲运动和髋关节的伸展运动,对滑移后的平衡恢复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揭示人体步态滑跌行为的内在机理,为各工作场所建立防滑策略提供有效的准则。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MG signals in the three joints of human hip, knee and ank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ccidental slip recovery and fall, the hip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knee and ankle joint exercise on balance recovery after sliding. Ten young 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and asked to walk along a designated straight track. By analyzing the measured EMG signals, the delay time of muscle activation, the peak value of EMG signal and 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peak value of EMG signal of different muscle group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layed time of muscle activation between rebalancing and falling down (P 0.05). The peak value of myoelectric activity in medial femoral muscle was 70.2 卤9.8 and 89.0 卤12.7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semitendinosus muscle (P0.05),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anterior tibial muscle and semitendinosus muscle. P values were 0.038, 0.030 and P0.05,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iceps femoris and the peak tim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iceps femoris and the peak tim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n accidental slip in the human body. The activation time of lower extremity joint muscle which can restore the balance of human body is not different, but it is aimed at different joint m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joint and experiment, we can know: increase ankle flexion, knee flexion and hip extension. The results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human gait slip behavior and provide effective criteria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slip strategies in various workplaces.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市轻工与食品工程机械装备集成设计与在线监控重点实验室;
【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6JCZDJC35900,14ZCZDSY00010)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1208110005)
【分类号】:R741.044;TN911.6
【正文快照】: 引言目前,导致人体步态失稳最常见的外界干扰是地面湿滑[1],由于步道湿滑而引起的跌倒是职业环境中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2]。有文献指出,滑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意外事故,占职业意外伤害的一半左右[3]。而在社会生活中滑跌造成的损伤也占到家庭事故的20%,公共场所事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洪学;张国栋;吴其常;卞传华;李晓光;;靴式步态系统的研制与206名正常青年人步态分析[J];小儿麻痹研究;1990年02期
2 ;《临床实用步态分析学》[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年06期
3 ;新书介绍——临床实用步态分析学[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3年04期
4 ;98篇有关步态分析的文献信息(续前)(英文)[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年04期
5 张福金;临床步态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3期
6 张瑞红,王人成,金德闻,张济川;不同路况下的人体步态微机检测[J];现代康复;2000年05期
7 吴文;异常步态模仿演示在步态分析教学中的价值[J];中国康复;2001年01期
8 宋兰欣;步态分析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9期
9 孙嘉利;唐丹;钟世镇;;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期
10 钟红刚;徐社教;王萱;王德龙;王永志;张万强;董福慧;;正常人自然行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J];中国骨伤;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艳;高艳凤;王振玲;;偏瘫病人的步态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连成;许世波;;步态分析测试在老年人跌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岳雨珊;俞君;朱毅;;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朱波;王志彬;;步态分析方法在临床治疗与康复中的应用[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曾仁迪;陈德请;李世文;;红外光技术于步态分析上的应用[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枭;;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黄燕平;范昕;;谈步态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侯来永;谢欲晓;孙启良;;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矫正训练[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赵国如;任露泉;田丽梅;;人体步态信息测量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前景探讨[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岩;顾旭东;姚云海;吴华;李辉;王伟;;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力勇 吴玉玺;神经疾病步态分析技术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世兵;基于迁移行为、食性分析的貂熊冬季生境利用和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韩云峰;楔形平面及鞋垫对直立及步态中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苏海龙;步态失稳行为机理及其综合评价性态指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赵凌燕;人体步态模型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余联庆;仿马四足机器人机构分析与步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马勤勇;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邹晓峰;士兵在负重行军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8 姚志明;基于步态触觉信息的身份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轶;基于步态与人脸融合的远距离身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徐俊红;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爽宇;四足仿生机器人步态控制与切换策略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季冉;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步态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宋佃成;异构双腿行走机器人步态对称性与步态模式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韩洋;基于三维步态系统分析中医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许洲;定量步态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亚平;7~12岁儿童步态动作发展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慧敏;基于机器视觉的步态模式识别与步态对称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顾琳燕;基于步态分析的运动康复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余俊飞;基于人体脚部静电的膝关节受限步态分析与分类识别[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苟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态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00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40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