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颈动脉图像的配准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10:02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颈动脉图像的配准算法研究 出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磁共振图像 配准


【摘要】:基于在血管壁增强显示方面的强大潜力,近年来多对比度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斑块分析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其效能受到多序列图像血管不匹配的影响。为实现多序列图像的准确血管配准,在管腔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粗到精的两步配准策略:先采用迭代最近点实现多对比度图像中心线的刚性配准,再采用薄板样条实现基于血管边界点的非刚性配准。在第二步配准中,为准确寻找不同序列血管边界的匹配点,创新使用形状上下文描述子对边界点进行筛选,并应用确定性退火技术进行全局优化。采用新型三维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对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配准后不同序列的边界重合度均达到95%以上,平均表面距离0.12 mm,可有效提高配准精度,为后续斑块成分的分析奠定基础。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ulti-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plaque analysis. However, its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the mismatch of blood vessels in multi-sequence images. In order to achieve accurate blood vessel registration of multi-sequence images. Based on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lumen, a two-step registration strategy from coarse to fine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rigid registration of the center line of multi-contrast image is realized by iterative nearest point. In the second step, in order to find the matching points of different blood vessel boundary accurately, the shape context descriptor is used to filter the boundary points. Deterministic annealing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global optimization and a new 3D multi-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sequence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fter registration, the boundary coincidence degree of different sequences is more than 95% and the average surface distance is 0.12 mm,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gistration accuracy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analysis of plaque composition.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11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230035)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2016SF302)
【分类号】:R445.2;TP391.41
【正文快照】: 引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易损性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对颈动脉斑块及其成分的诊断分析成为目前影像学技术研究的热点。其中,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势,特别是,多对比度MRI成像既能够显示管腔狭窄,又能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曾秋棠;毛晓波;;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3 杨跃进;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4 姚荣国;孙宇;;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5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6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8 朱雁洲;陈良龙;;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9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10 吴宗贵;;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同启;顾宁;陈志亮;黄成明;潘志伟;;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巧汶;易损斑块形成中白介素-18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同启;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泽新;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HMGB1、Hs-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守亮;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与治疗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3 林荣明;虫类药复方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周慧;易损斑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CFD模拟和PIV实验[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孙海洋;调脂和血颗粒对存在易损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白万军;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8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志军;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0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400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