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L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08 23:02

  本文选题: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切入点:生物传感器 出处:《光电工程》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新近出现的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的传感器因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极具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对周围介质环境变化敏感的基本原理,可将生物分子吸附引发的金属纳米颗粒外界介质折射率的改变转化为可测量的LSPR峰值吸收波长有规律的移动以实现对传感器表面样品的检测,具备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免标记、设备便携、成本低的优点,具备临床检测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利用此传感器检测与疾病及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类似研究报道较少。在本文中,我们针对LSPR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在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Abstract]:Tumor marker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uman medicine and malignant tumors, At present,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serum tumor markers include radioimmunoassay (RI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CLEIA). The operation is cumbersome, the detection time is long, the price is expensive and so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tumor detection is limited. The newly developed LSPR-based sensor based on 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LSPR)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detection. Biosensors based on 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noble metal nanostructures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urrounding media, The change of external refractive index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duced by biomolecular adsorption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regular shift of measurable peak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LSPR to realize the detection of the surface samples of the sensor, which has high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good specificity. Market-free, portable, low-cost, and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linical detection. But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reports of similar studies using this sensor to detect tumo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nd tumours. We review the sensing principle of LSPR biosensor,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ur main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fiel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505126)
【分类号】:R446;TP2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进 ,张传本,刁天喜,蒋铭敏,贾启中;生物传感器及其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2002年05期

2 林薇薇;生物传感器在临床检验仪器中的应用和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2年10期

3 陈强,李静,殷惠军,黄加栋,吴宝艳,蒋跃绒,陈可冀;亲和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8期

4 施咏军,杨斌,赵亚丽;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医疗装备;2005年11期

5 杨一民;;生物传感器[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年02期

6 罗宏;刘劲;邓刚;;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11期

7 刘向阳;;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医疗保健器具;2008年02期

8 宋卫红;;生物传感器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J];医疗保健器具;2008年04期

9 鲁然;;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年24期

10 ;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制首次揭开[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传金;吴海云;左月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莫冰;刘晓为;;浅谈生物传感器在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彤;赵纯;;用于水体监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5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琴;李刘冬;;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三次年会会议论文[C];2008年

7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蓬勃;提高微流芯片生物传感器检测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唱凯;Ⅰ:LSAW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Ⅱ:两株罕见致病菌的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高小尧;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4年

5 闫志勇;蛋白激酶活性的光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张冰;SPR生物传感器及其与电化学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李继;生物传感器表面功能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盛平;基于支撑双分子层膜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英;基于免标记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彩凤;水热法生长微/纳米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小平;基于新型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马晔;三维石墨烯/纳米材料复合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范玲玲;两种二茂铁探针的合成及其在QCM生物传感器组装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6 段凯月;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何颖;金属纳米材料和功能化的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张娟娟;基于纳米材料和酶构建的胆固醇和伴刀豆球蛋白A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王昱琳;基于明胶—多孔炭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汪淑婷;基于纳米材料和核酸探针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5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585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