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相关性研

发布时间:2016-11-22 08:12

  本文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医科大学》 2014年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陈晓璐  

【摘要】: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及并发血栓形成等,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的心肌缺氧,长时间的供氧不足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发生。早期足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为目前不稳定型心绞痛,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患者的治疗基石[1-3],该治疗明显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但是,一些患者尽管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仍无明显降低。研究表明,该现象可能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的个体差异性有关,有的患者甚至发生氯吡格雷抵抗[4]。我们称口服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未达到预期的抑制血小板功能的效果的现象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 CR)或治疗中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5]。 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在4-30%,而氯吡格雷抵抗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高。因此,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 方法:入选自2013-11至2014-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4例(男性68例女性56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测定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R0)等。患者接受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后,以75mg/天维持,同时接受300mg负荷量阿司匹林后,以100mg/天维持。于服药后第7天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1)。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egree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ion, DPAI),DPAI=(PAR0-PAR1)/PAR0。根据其DPAI分为两组:氯吡格雷抵抗组(clopidogrel resistancegroup, CR),DPAI≤30%。氯吡格雷敏感组(clopidogrel sensitive group, CS),DPAI>30%。比较CR组和CS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通过SPSS16.0软件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CR组和CS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酗酒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血小板参数及hs-CRP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CR组PLT、PDW、PCT与C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R组MPV水平显著高于CS组(9.31±1.00fl vs.8.48±0.96fl, P0.05)。CR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CS组(6.62±4.30mg/L vs.3.38±3.18mg/L, P0.05)。 3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PV及hs-CRP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参数MPV和炎症因子hs-CRP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华清;兰枝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血栓患者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3年09期

2 文微微;张智成;;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年01期

3 孙晓敏;孙亚楠;杨阳;滕继军;张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付翠香;王军;吴伟明;王增寿;;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张国珍;任鸿坤;任志亮;;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S2期

6 汪白云;;世界胃肠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用药[J];黑龙江医药;2013年05期

7 李晓静;陈晓敏;;氯吡格雷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处理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年04期

8 牟彦红;彭瑜;张钲;;PCI围手术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及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1期

9 赵梦华;宋文奇;陈海鱼;;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临床荟萃;2013年11期

10 黄晓红;陈昱;唐勇;解玉泉;张亚臣;沈成兴;李毅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庆生;糖蛋白Iba介导黯附和信号转导的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中山大学;2011年

2 高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方鲀杂交优势的初步解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惠文利;基于纳米金磁微粒的基因分型系统构筑及在氯吡格雷指导用药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姜磊;第一部分: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 第二部分:血小板辅助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D];浙江大学;2013年

5 黄佳琴;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望;烧伤早期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魏永吉;6-烃氨(氧)基-2-烷硫基腺苷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凝集活性[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3 王磊;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ATS)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周家彬;广西壮汉族CYP2C19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番登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缩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时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魏旭旭;CYP2C19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氯吡咯雷个体化用药的初步应用[D];西北大学;2013年

7 张晓曼;血小板相关因子和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刘晓东;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的优选抗血小板治疗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庆翔;抗血小板药物致胃黏膜损伤及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的防治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10 张海波;中国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仲龙,吕娟;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2 郭蕾;姬生瑞;;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04期

3 李轶,邓予晖,刘阁;定量C反应蛋白和血沉作为儿童菌血症的初筛试验[J];河南医药信息;2000年07期

4 陈志群,郭梅煌,马建芳,郑宗富;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体液免疫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1年01期

5 赵季红,张利华,薛玉生,周秀荣,那桂平;冠心病C反应蛋白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变化的研究[J];心脏杂志;2001年02期

6 蒋晓婷,陈永健,刘建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预测胃癌恶性程度的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1年05期

7 罗良贤,李健;C反应蛋白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意义[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严明生,何宪章,李祥坤;C反应蛋白及前白蛋白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黄红漫,许其倓;他汀类调脂药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赵季红,王丽红,张利华,师亮;不稳定型心绞痛调脂治疗对血浆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江涛;叶辉;邵娇梅;汪道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郑芳;夏勇;周新;胡汉宁;姜新强;;人C反应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汪艳芳;马书平;苏永;赵志刚;;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汪涛;张胜兰;;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蒋桂英;;C反应蛋白对患儿肺炎病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黄霓;肖卫忠;樊东升;;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高C反应蛋白血症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倪志琨;;快速C反应蛋白(Q—CRP)的检测在配合血常规检查及血象细胞学分析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彭奕冰;倪逸敏;樊绮诗;;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傅攀峰;王春玲;修瑞娟;;一种快速检测C反应蛋白方法在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中的初步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沈彬;吴宗贵;蒋逸风;林晓耘;;C反应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兵;[N];健康报;2004年

2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蓑笠翁;[N];大众卫生报;2002年

4 黄树;[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纯;[N];健康时报;2003年

6 湖南 李典云 梁一丹;[N];民族医药报;2001年

7 赵莉丽 冯友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刘元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9 麦迪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郭利民  徐道振;[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彬;感染及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宋旭东;C反应蛋白介导脂质紊乱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3 赵艳芳;C反应蛋白种族差异的Meta分析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4 刘军;L型钙通道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在肺静脉源性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程艳春;血脂康对冠心病高脂餐后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及空腹C反应蛋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2年

6 刘晓琴;川崎病恢复晚期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及预测指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新华·那比;新疆哈族传统发酵乳酪的乳清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冯涛;C反应蛋白启动子区-717A/G基因多态性与C反应蛋白水平及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邓烈华;弹性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收缩期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涂晓文;树突状细胞与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才;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 张燕;白细胞介素18、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于路;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分泌型磷脂酶A2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5年

4 戴涛;络脉舒通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抗炎机理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张守鹏;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患者腹部术后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韩瑞红;不同糖耐量状态下PAI-1、CRP水平及与体脂、胰岛素等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宋锴;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血浆前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黄伟明;化痰安神熄风法对高血压病疗效和生化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杜静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杨智勇;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85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