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2012—2015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发布时间:2018-05-14 00:02

  本文选题:血流感染 + 病原菌 ; 参考:《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2012—2015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特征。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检验中心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分为2012—2013年组和2014—2015年组,比较两组菌株的分布特征、构成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两组时间段内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占各组菌株的54.96%和54.66%,两组病原菌分布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高,耐药率均为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80%,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也均9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高,但已出现耐此类药物菌株;两组时间段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35.90%和34.55%,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较高(75%)。结论该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耐药菌检出率高,应引起警惕,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change of drug resistance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a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5.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collected and separated into 2012-2013 group and 2014-2015 group.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Gram-nega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54.96% and 54.66%,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Gram-positive cocci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and linazolamine, and resistant rates were 0;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NS) were resistant to oxacillin 80%, penicillin resistance was 90%;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were imipenem, and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were resistant to imipenem.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as sensitive to minocycline in the two groups,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were 35.90% and 34.5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this hospital is high, which should arouse vigilance, an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s helpful to guide clinical rational selection and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基金】:甘肃省科技厅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1506RJYA261)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ichael Towns;;如何利用“血培养”高效地诊治血流感染患者[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23期

2 张艳;华川;;血流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3 黄晓燕;陈丽丹;王露霞;;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新技术[J];广东医学;2013年05期

4 陶风英;李革;赵日敏;;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引起血流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07期

5 Pad Mead;;感染预防与控制对改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0年01期

6 Zhiyong Hong;MD;DrPH;Jun Wu;MD;PhD;Crystal O'Leary;BHSc;Clem Tisdell;PhD;James Gomes;PhD;Shi-Wu Wen;MD;PhD;Howard Njoo;MD;李洪超;;2004年加拿大预防血透病人医院血流感染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年01期

7 周志美;张磊;吴尚为;;对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新认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07期

8 黄朝梅;罗英;何力;;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年10期

9 梁小利;;153例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10期

10 杨益群;乔美珍;赵鑫;刘维露;佟伟军;;干预组合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治疗[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王志远;董琳;刘琳;徐月波;;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任健康;;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董宝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汤瑾;王坚镪;庄亦晖;陈瑜;;双套血培养对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和鉴别污染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刘逸文;廖燕;;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新进展[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温妙云;;降钙素原鉴别急诊血流感染患者菌种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金中淦;葛平;徐蓉;陈蓉;宣瑛;刘学杰;王庆忠;;16S rRNA,16S-23S rRNA,rpoB基因测序分析对血流感染的作用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叶兴文;;2011年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长城危重病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朱永定;史煜波;;2006年至2008年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及耐药监测[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规范血培养 让血流感染治疗不再盲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乔宁;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或致血流感染[N];健康报;2013年

3 曾利明;专家呼吁规范血培养[N];保健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国旺;警惕导管无针接头使用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黎;血流感染回顾性临床研究及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国华;降钙素原与血培养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方法学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邢欢;15株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同源性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郑辉;血浆降钙素原与血流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付路;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5 杜雪;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6 王凯飞;降钙素原及血培养阳性时间对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及近平滑念珠菌的快速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7 罗运山;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志春;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9 赵林芳;应用导管干预策略集束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5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885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