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无线传输式肌电近红外传感器及其假手控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4 19:51
【摘要】:随着残疾人假手自由度数量的增加,单一的生物信息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多自由度假手对人体动作意图识别的需求。近年来,基于多源生物信息(如肌电、脑电、近红外光谱、加速度、眼跟踪)的融合实现人体多种动作意图的解析和多自由度假手的多模式运动控制成为发展趋势。本文结合“973”课题“操作感知一体化灵巧假肢设计制造与性能评估”(课题编号2011CB013306),研制能够同时采集表面肌电与近红外光谱信号的传感器,基于该传感器研究假手的抓取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表面肌电/近红外传感器的设计、传感器的噪声抑制和测试及基于该传感器的假手抓取控制策略等。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生机接口的研究现状,确定采用表面肌电信号和近红外信号融合的方式进行生物信号采集。对表面肌电/近红外传感器的设计进行介绍。传感器包含四个模块,分别为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模块、近红外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与通信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对于肌电信号采集模块,基于肌电信号的产生原理以及采集过程中各种噪声源的分析结果,设计相应的信号放大和滤波电路,包括前置放大滤波电路、带通滤波电路、电压抬升电路。对于近红外信号采集模块,通过生物组织光学特性、散射定律和改进的比尔—朗伯定律,选择多波长近红外光作为光源,并设计相应的放大和滤波电路。对于信号处理与通信模块,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并设计基于低功耗蓝牙4.1的信号处理模块。为了验证和提高所设计传感器的性能,本部分对传感器进行测试与分析。其中对测试过程中的肌电信号进行频谱有效性分析,包括采用数字滤波算法消除肌电信号的运动伪迹和高频噪声,通过基于LMS自适应滤波和频谱插值的方法滤除工频谐波分量。对于近红外信号采集模块,进行了光源输出功率、稳定性和背景光测试。由于基于模式识别的肌电控制方法需要较多的可用肌群,多数肢残患者难以满足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肌电信号与近红外信号融合的假手编码控制策略,通过将两枚肌电/近红外传感器分别放置在桡侧腕屈肌和桡侧腕伸肌处,以及对抓取手势的分类与编码,实现常用抓取手势从低维到高维的映射。在此基础上进行假手抓取控制实验,经验证,基于肌电/近红外信号的假手编码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实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96;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恩德;常瑞艳;乔文涛;任凤娟;;基于集成心跳探测芯片的心跳测试仪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文富;;微型一体化恒温红外传感器[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宗新;王丹伟;张迪超;徐世录;;红外传感器技术的军事应用与分析[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明;陈四海;潘峰;汪殿明;黄光;;微型柔性红外传感器的制作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4 张春林;赵丽;李兴红;;红外传感器在自动寻迹车系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5 吴颖铭;;基于红外传感器的LED智能感应控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广东 欧阳桂 编译;红外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N];电子报;2013年

2 甘肃 杨华;用红外传感器制作的人体感应多功能控制器[N];电子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菁菁;机器人总动员[N];计算机世界;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无线传输式肌电近红外传感器及其假手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黄朝;非制冷红外传感器的读出电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志远;双红外传感器多目标跟踪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坤;交通排放在线检测的红外传感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黄娜;基于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莉;基于红外传感的二氧化碳测量装置[D];苏州大学;2011年

7 陈非石;双红外传感器分布式信息融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郭伟红;基于神经网络的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建模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yN;UL 01 01 1红外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10 姚镭;单片集成MEMS红外传感器中的低噪声CMOS接口电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569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569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