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图文】:
床治疗最棘手的问题[14-15]。因此,快速、准确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助于早期有效防治生物被膜感染性疾玻本文从表型和基因型检测两个方面,对各种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概述。注:EPS: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Bacteria:细菌。图1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循环周期Fig.1Thelifestylecycleofbacterialbiofilm1表型检测目前,常用于评估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表型检测方法有细胞培养板法、试管法、刚果红试验、显微镜技术。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被认为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金标准”[16-17],细胞培养板法被认为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常规鉴定方法[18-19]。1.1细胞培养板法细胞培养板法(tissuecultureplatemethod,TCP)是一种敏感、特异、准确、客观、并可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区分强、中、弱级别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0]。2016年,PANDA等[18]对300株泌尿道病原菌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细胞培养板法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为45.7%(137株),试管法检测率为39.3%(118株),刚果红试验和改良刚果红试验检测率均为11.0%(33株)。2011年,HAS-SAN等[21]评估了110株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发现细胞培养板法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为63.6%(70株),试管法检测率为49.1%(54株),刚果红试验检测率为10.0%(11株)。2006年,MATHUR等[22]评估了152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培养板法、试管法和刚果红试验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依次为47.4%(72株)、41.4%(63株)、5.3%(8株)。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培养板法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较好方法。3种方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分级情况,见表1。?
床治疗最棘手的问题[14-15]。因此,快速、准确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助于早期有效防治生物被膜感染性疾玻本文从表型和基因型检测两个方面,对各种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概述。注:EPS: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Bacteria:细菌。图1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循环周期Fig.1Thelifestylecycleofbacterialbiofilm1表型检测目前,常用于评估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表型检测方法有细胞培养板法、试管法、刚果红试验、显微镜技术。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被认为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金标准”[16-17],细胞培养板法被认为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常规鉴定方法[18-19]。1.1细胞培养板法细胞培养板法(tissuecultureplatemethod,TCP)是一种敏感、特异、准确、客观、并可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区分强、中、弱级别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0]。2016年,PANDA等[18]对300株泌尿道病原菌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细胞培养板法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为45.7%(137株),试管法检测率为39.3%(118株),刚果红试验和改良刚果红试验检测率均为11.0%(33株)。2011年,HAS-SAN等[21]评估了110株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发现细胞培养板法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为63.6%(70株),试管法检测率为49.1%(54株),刚果红试验检测率为10.0%(11株)。2006年,MATHUR等[22]评估了152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培养板法、试管法和刚果红试验生物被膜菌株检测率依次为47.4%(72株)、41.4%(63株)、5.3%(8株)。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培养板法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的较好方法。3种方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分级情况,见表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芳;;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比较[J];医疗装备;2017年14期
2 张国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青年男性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年12期
3 刘千秋;;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18期
4 范飞捷;石一锋;邱俊然;张明真;;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与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12期
5 胡义超;王结实;;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年10期
6 沙龙泉;;局部麻醉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年05期
7 桂义颂;朱焕明;谢荣兵;颜宏锐;;不同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13期
8 刘跟华;胡立春;熊建宁;柳进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08期
9 朱培忠;金志文;徐鹿平;;腹腔镜全腹膜外与开放手术行疝修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年02期
10 刘明亮;;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国明;;轻量型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20期
2 张保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轻量型补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5年03期
3 袁喜红;周凯;华丽;王俊;洪华章;傅平;李坚;;轻质量型补片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7期
4 李磊;雷长江;王卫星;龙浩成;陈春洲;;3Dmax补片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25期
5 任俊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15期
6 陈慧永;;轻量型网塞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2期
7 高岩;;轻量型补片与传统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年13期
8 王开振;任为;时德;;腹股沟疝复发相关性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年01期
9 秦兴陆;梁云;史栗丰;李晓凯;;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放置负压引流管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年12期
10 管建松;戎祯祥;郑小平;刘慧军;官伟军;麦显强;梁裕团;;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学习曲线[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琰,施安国;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2 彭青,钱元恕;细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2期
3 李燕杰;杜冰;董吉林;胡文峰;杨公明;;食品中细菌生物被膜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4期
4 柏宏坚,徐卫;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感染[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年02期
5 王霞;细菌生物被膜及相关感染[J];华西医学;2003年01期
6 赵侠,鲁云兰;细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感染防治的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5期
7 李鸿雁,夏前明;细菌生物被膜与难治性呼吸道感染[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3期
8 薛立福;细菌生物被膜病[J];山东医药;2004年25期
9 王睿;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与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22期
10 刘皈阳,张梅,王睿,裴斐,方翼;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加替沙星透过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孟良玉;兰桃芳;仪淑敏;励建荣;;细菌生物被膜与食品安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维青;;细菌生物被膜菌群的遗传物质转移[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谭玉龙;蓝洁;吴宁;;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耐药性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侯志丽;;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向军;郇京宁;;细菌生物膜感染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程书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N];健康报;2004年
2 白毅;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景峰;临床合理用药新思路[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鹏;Vibrio sp.QY101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细菌生物被膜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谭玉龙;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及其壳聚糖纳米材料固定化酶抗细菌生物被膜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鸿雁;细菌生物被膜对家兔呼吸系统致病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2 王玉真;几种天然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细菌生物被膜抑制活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3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58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