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研发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实现疼痛的主要病理因素诊断和中医病性辨证,以及最佳物理因子治疗处方和中医调摄方案推荐,最终实现疼痛康复的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管理。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第二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研发,第三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临床疗效初步验证。1.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本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法构建疼痛的病理因素诊断与物理因子治疗方案,以及中医病性辨证与中医调摄方案条目库。(1)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严格按照流程检索文献,对文献分类整理,按疼痛的定义、诊断分类、治疗等分类归档,形成知识库,并进一步通过文献梳理出有关疼痛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有关疼痛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物理因子治疗方案和中医调摄方案。(2)德尔菲法:根据文献研究结果设计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反馈及再咨询,统计分析专家基本情况以及每轮问卷调查表的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根据文献梳理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确定疼痛的病理因素诊断与物理因子治疗方案,以及中医病性辨证与中医调摄方案条目库。2.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研发:基于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理论框架,计算机采用贝叶斯网络的学习算法自动进行学习,分析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舌象、脉象等病历信息与“疼痛病理因素诊断”和“中医病性辨证”之间的关系和数据特点,依据数据的统计确定概率分布,形成疼痛病理因素诊断和中医病性辨证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及其先验概率表。然后采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相关技术,研发基于网络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及native app的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3.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临床疗效初步验证: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疼痛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系统治疗组120人,经验治疗组120人。系统治疗组采用系统推荐的1种物理因子治疗处方(炎症性疼痛采用超声波疗法、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性疼痛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疼痛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和中医调摄方案(寒证调养原则:温经散寒;热证调养原则:清热解毒;痰证调养原则:化痰除湿;血瘀证调养原则:活血化瘀;气滞证调养原则:行气解郁;气虚证调养原则:健脾益气;血虚证调养原则:益气生血;阴虚证调养原则:滋阴补虚;阳虚证调养原则:温阳补虚);经验治疗组根据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经验采用前期文献梳理出的8种物理因子中的1种物理因子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1周5次,共治疗4周。干预前后及随访1月时采用包括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患者对治疗的总体印象改变(Patients’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PGIC)对受试者疼痛强度、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生活质量、总体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梳理出疼痛病理因素分类及其诊断条目、疼痛病理因素相应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疼痛中医病性分类及其辨证条目、疼痛中医调摄方案。(1)疼痛病理因素诊断条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梳理出炎症性疼痛诊断条目16条、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条目39条、癌性疼痛诊断条目9条、功能性疼痛诊断条目9条。(2)疼痛病理因素相应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梳理出炎症性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超声波、低强度激光、经皮神经电刺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经皮神经电刺激;癌性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疼痛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重复经颅磁刺激。(3)疼痛中医病性辨证条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梳理出寒证的辨证条目(10条);热证的辨证条目(25条);痰证的辨证条目(10条);血瘀证的辨证条目(20条);气滞证的辨证条目(11条);气虚证的辨证条目(14条);血虚证的辨证条目(6条);阴虚证的辨证条目(11条);阳虚证的辨证条目(15条)。(4)疼痛中医调摄方案:通过文献梳理,梳理出针对疼痛不同病性的9种中医调摄方案:寒证调养原则:温经散寒;热证调养原则:清热解毒;痰证调养原则:化痰除湿;血瘀证调养原则:活血化瘀;气滞证调养原则:行气解郁;气虚证调养原则:健脾益气;血虚证调养原则:益气生血;阴虚证调养原则:滋阴补虚;阳虚证调养原则:温阳补虚。2.基于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理论框架,采用贝叶斯网络的学习算法自动学习,研发了基于网络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及native app的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为临床疼痛康复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奠定基础。3.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临床疗效初步验证:3.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3.2所有疼痛相关指标,两组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1)疼痛强度:治疗4周后两组SF-MPQ总分系统治疗组均小于经验治疗组,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SF-MPQ总分系统治疗组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F-MPQ总分均小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SF-MPQ总分系统治疗组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F-MPQ总分治疗前后和随访时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1月SF-MPQ单项得分比较,“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dex,PP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各项得分治疗4周后均小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PRI、PPI、VAS得分比较系统治疗组均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PRI、PPI、VAS得分均小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各项得分系统治疗组均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F-MPQ各单项得分治疗前后和随访时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3次要结局指标:(1)睡眠质量:治疗4周后两组PSQI总分均小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PSQI总分系统治疗组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PSQI总分均小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随访1月PSQI总分系统治疗组小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SQI总分治疗前后和随访时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情绪状态指标:治疗4周后两组SDS、SAS得分均小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SDS、SAS得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DS、SAS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SDS、SAS得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SDS、SAS得分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DS、SAS得分差值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两组SF-36总分均大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SF-36总分系统治疗组大于经验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F-36总分较治疗前均大于治疗前,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SF-36总分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SF-36总分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SF-36总分差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患者对治疗的总体印象改变:在总体疗效评价上,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PGI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4安全性评价和依从性评价: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依从性均9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通过贝叶斯网络自学习诊断算法模型可以实现疼痛的主要病理因素诊断和中医病性辨证,推荐最佳的物理因子治疗处方和中医调摄方案,最终实现疼痛康复的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管理。2.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诊断准确,推荐的治疗方案对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9;TP31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立娟;臧宇家;许冰;王艳华;;疼痛评估在该院护理中的新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16期
2 李惠琼;郭芬仙;黄瑶;宁春蓉;何丽红;马蕾;;改良儿童疼痛评估工具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年23期
3 李明珠;王晶晶;;癌症病人疼痛评估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年06期
4 吴崇娟;汪玲英;程巧平;;规范化疼痛评估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年07期
5 陶剑芳;王梅;贾小梅;陶建双;;整体疼痛评估量表应用于老年慢性疼痛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年07期
6 孔祥娥;林莎莎;;规范疼痛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25期
7 陈林峰;刘小琼;;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02期
8 谢添羽;易廖莎;降彩虹;王冬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疼痛评估和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年05期
9 耿俊颖;;早期恶性肿瘤突破性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年11期
10 吴婉萍;叶晖蓉;林碧霞;;护士在疼痛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萱;;骨折病人应用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对疼痛舒缓效果的研究[A];2014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4年
2 熊根玉;张达颖;张学学;孙小萍;曾秀娟;;疼痛评估记录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熊源长;;疼痛评估的进展[A];2012年浙江省疼痛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贾晓燕;黄鹤鑫;高文娣;谢力娜;;疼痛评估量表临床应用研究[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书萍;张双彩;;外科疼痛评估及护理[A];外科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丽丽;张会娟;胡理;;基于多模态大数据的疼痛评估——问题与展望[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7 卢振和;;努力建设“远离疼痛医院”[A];2016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年会资料汇编[C];2016年
8 邓晖;;烧伤患者使用不同浓度七叶皂苷钠注射液的疼痛评估[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熊根玉;张达颖;刘炎玲;;疼痛评估记录方法与临床管理研究[A];全国第八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谢成瑶;邢新革;武心娟;;外科术后疼痛评估与记录方法[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蒋明;欧阳春艳;国内护士对疼痛“不敏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 乔晓斐 整理 冯立中;十级分类精准镇痛[N];健康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小飞;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西医结合疼痛康复管理系统的研发[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栋;疼痛定量测量仪Pain Vision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3 牛纪元;高压氧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前瞻性研究—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晓宇;社区老年人疼痛与衰弱的关系:抑郁的中介作用及其与疼痛的交互作用[D];山东大学;2018年
2 于秀丽;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管理在妇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年新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型态与患者报告疼痛相关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4 王佳姝;中文版复合式癌症儿童疼痛评估系统的研制及疼痛干扰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5 曹娜;护士对老年患者疼痛评估测评量表的汉化及评价[D];郑州大学;2018年
6 周玲;慢性疼痛患者整体疼痛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D];浙江大学;2014年
7 李蕾;认知障碍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8 郭利利;两个观察性疼痛评估量表在老年腹部手术复苏期疼痛评估中的评价与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9 袁wF;临床中医患双方对四种常用疼痛量表的选择评分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10 陈易;婴儿疼痛行为指征量表的信效度检测及其适用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
,
本文编号:
26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