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乳腺癌放疗心脏剂量评估误差及计划危及器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06:56
【摘要】:本研究基于心电门控4DCT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的位移并依此计算外放边界;量化乳腺癌放疗中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随心脏收缩运动导致的位置、体积、形态的变化,并依此确定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计划危及器官的外放边界并量化心跳造成二者剂量评估指标的误差范围。关于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外放边界的研究入组37位女性患者,关于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的研究入组15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平静吸气屏气状态下接受心电门控4DCT扫描,图像重建在心动周期内以5%间隔进行,共重建20个时相的图像(0%,5%……90%,95%)。使用MIM Maestro6.7.6软件逐层勾画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量化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的位移,左心室肌体积和形态的变化范围,并计算分叉口、左心室肌和左前降支的计划危及器官的外放边界。基于每位患者0%时相的图像进行左侧乳腺癌放疗计划设计,将每位患者5%-95%的图像与0%图像进行刚性配准,心动周期内20个时相的左前降支及左心室肌同时参与剂量评估。左心室肌与左前降支的剂量评估指标均为平均剂量(D_(mean))、V_(10)、V_(20)、V_(30)及V_(40)。我们的研究发现:(1)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在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上的外放边界分别为:左主冠状动脉分叉口3mm、3mm、3mm;第一对角支分叉口6mm、3mm、3mm;第二对角支分叉口3mm、3mm、3mm;左前降支末梢4mm、4mm、4mm;钝缘支分叉口4mm、6mm、5mm;右室支动脉分叉口6mm、8mm、7mm;锐缘支分叉口6mm、8mm、7mm。(2)左心室肌、左前降支的计划危及器官在左右、腹背和头脚方向上的外放边界分别为2mm、3mm、2mm;3mm、3mm、3mm。(3)心动周期内左心室肌D_(mean)的平均变化率为(18.74±9.32)%,最大的变化率可达41.95%;而左前降支D_(mean)的平均变化率为(58.88±29.10)%,变化率最高可达130.14%。左前降支D_(mean)的平均变化率要显著大于左心室肌。(4)心跳导致左心室肌、左前降支V_(10)、V_(20)、V_(30)、V_(40)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分别为(10.06±9.21)%、(9.24±9.63)%、(8.45±9.66)%、(6.86±10.00)%;(28.52±12.11)%、(29.35±12.65)%、(28.84±13.74)%、(26.35±15.89)%。左前降支V_(10)、V_(20)、V_(30)、V_(40)差值显著大于左心室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放疗中,心跳会影响左心室肌及左前降支的位置、体积、形态及剂量评估指标的显著变化,提示我们基于静态3DCT进行放疗计划设计获得的左心室肌及左前降支的剂量评估指标存在很大的误差。因此,乳腺癌放疗中,有必要给予左心室肌及左前降支合适的外放边界。
【图文】:

示意图,冠状动脉,分叉,示意图


脉上选择 5 个分叉口,,分别是左主冠状动脉分叉口,左前降支上的钝缘支分叉口,第一、第二对角支分叉口和左前前降支末梢(APX);在右冠状动脉上选择 2 个分叉口,分别是右室支分叉口和锐缘支分叉口。图2.1展示的是本研究选择的冠状动脉分叉口。其中钝缘支分叉口把左旋支分为近段和远段,第一、第二对角支对角支分叉口把左前降支分为近段、中段及远段,右室支分叉口和锐缘支分叉口把右冠状动脉分为近段、

分叉,钝缘,左冠状动脉,位移图


图 2.2 左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的位移片 A-E 分别展示了在心动周期 55%时相时左主冠状动脉分叉口、 钝缘支分叉口、第一对角支分口、第二对角支分叉口、左前降支末梢的图像,红色的勾画表示的是这些分叉口在 55%时相上位置,绿色的勾画表示的是这些分叉口在 70%时相上的位置。图 2.3 右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的位移片 F-G 分别展示了在心动周期 30%时相时右室支动脉分叉口、锐缘支分叉口的图像,红色的勾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9;R730.55;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树平;李春平;宋翔;甘露;吴芳;陈敏;肖华锋;杨立;;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高承文,丁自海,刘文宽;迷走神经发出舌下神经袢前降支七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8年02期

3 陈厚坤;一例冠状动脉架桥病人的随访[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4 冯晓滨,陈士良,臧益民,范家骏,吴作舟,朱妙章,赵旺;犬冠脉前降支缺血区早期局部血液粘度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5 陈斌,邓又斌,刘宇宏,杨好意,毕小军,黎春雷,刘冰冰;经胸冠脉血流显像诊断左前降支狭窄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6 田津,李治安,杨娅,孙琳,何怡华;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桥及左前降支远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8期

7 杨清波;张晓萍;焦丽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预测前降支闭塞部位的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2007年04期

8 刘仲华,陈志;前降支动脉起源异常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5期

9 陈斌,邓又斌,阮燕菲,杨好意,毕小军,黎春雷,常青,向慧娟;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检测静息状态下左前降支狭窄的异常血流动力学表现[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9期

10 陈斌;徐霞;黄俊;胡元平;徐瑞;;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声学造影的实验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红;秦悦洋;刘青梅;;经胸多普勒超声评价有侧支循环左前降支血流储备[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2 韩雅玲;;无保护左主干合并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3 涂颉洪;戴月;;支架球囊对吻技术在特定解剖结构前降支开口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A];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陈乐;杨向军;于宗良;赵欣;;缺血后适应对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陈乐;杨向军;于宗良;赵欣;;缺血后适应对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杨煜;;左前降支远端血栓病变介入治疗一例[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朱红;彭敏;;经胸超声法评价冠脉有侧支循环左前降支血流储备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徐晤;徐通达;吴建东;刘加立;李文华;郝湛军;;前降支近开口病变支架定位新方法探讨(附8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杨刚;李韵杰;逄燕;刘赵淼;;前降支分叉位置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10 夏勇;;左前降支近段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一例[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傲霜 陈亮 周茜;市二院在全省率先解决一大难题[N];常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斌;经胸冠脉血流显像检测左前降支狭窄及评价左前降支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点;实时三维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金雅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梗后心功能及心肌动作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曾建平;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猪急性心梗后左室重构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乳腺癌放疗心脏剂量评估误差及计划危及器官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9年

2 白雪;3D-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PCI治疗前后左心局部功能的改变[D];石河子大学;2018年

3 边玮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闭塞部位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豪威;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冠脉旁路移植桥血流量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5 魏淑岩;左室舒张功能与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鹏;超声新技术对单纯左前降支狭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冠脉血流的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7 曹苏岩;远程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8 张浩;前降支心肌桥对严重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6年

9 孙鑫;冠心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梁丽萍;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液一氧化氮动态改变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8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28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