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浮针结合David脊柱康复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4-22 05:41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浮针与David脊柱康复训练结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观察浮针及David脊柱康复训练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以期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康复方案,为David脊柱康复系统和浮针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利于浮针和David脊柱康复系统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方法:从招募的45名腰痛患者中筛选符合标准的29名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配对分组为三组:浮针组(F)、大卫组(D)、结合组(F+D)。F组9人,D组10人,F+D组10人。F组仅进行浮针治疗,3次/周,共2周。D组仅进行David脊柱康复训练,每台仪器治疗时间约为10 min,3次/周,3组/次,共6周。F+D组进行浮针结合David脊柱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浮针治疗与F组频次相同;David脊柱康复训练与D组频次相同。所有受试者干预前、2周、6周后均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疼痛感觉及治愈率;RMDQ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利用David脊柱康复训练系统评估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和腰背肌最大等长肌力;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受试者的肌肉能力。每项测试由固定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测试结果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结果分析,并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1作为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P0.001作为差异极其显著性水平。结果:(1)三种干预方案对于NLBP均有效。干预2周时,F组临床治愈率优于D组与F+D组;而6周之后,F+D组的临床治愈率要明显优于F组与D组。(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2周后三组的RMDQ评分均显著减小(P0.001,P0.01,P0.00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6周后三组的RMDQ评分均显著减小(P0.001);与干预2周相比,6周后F组的RMDQ评分减小(P0.05);与干预2周相比,D组和F+D组的RMDQ评分均显著减小(P0.001,P0.01)。(3)ROM:与干预前相比,干预2周后F组腰椎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ROM增大(P0.05,P0.001,P0.01,P0.01);D组和F+D组腰椎前屈、左旋ROM均增大(P0.05,P0.001);D组左、右侧屈ROM增大(P0.01,P0.001);F+D组左、右侧屈ROM均增大(P0.001,P0.05);三组右旋ROM均增大(P0.001);与干预前相比,6周后三组左右侧屈、左右旋ROM增大(P0.001);D组与F+D组腰椎前屈ROM增大(P0.05,P0.01);与干预2周比,6周后F组右旋ROM增大(P0.05);D组和F+D组腰椎左右侧屈ROM均增大(P0.01,P0.001)。(4)肌力:与干预前相比,干预2周后三组前屈、后伸肌力均增加(P0.01,P0.05);三组左旋肌力均增加(P0.05,P0.001,P0.01);F组左右侧屈、右旋肌力增加(P0.01);D组与F+D组右侧屈、右旋肌力增加(P0.05,P0.001);F+D组左侧屈肌力增加(P0.00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6周后三组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肌力均增加(P0.001);F组后伸肌力增加(P0.01);D组和F+D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肌力均增加(P0.001);与干预2周比,6周后三组右侧屈、右旋肌力均增加(P0.01);F组左旋、右旋肌力增加(P0.05,P0.01);D组和F+D组前屈、后伸、左右旋肌力增加(P0.001,P0.01,P0.001);D组和F+D组左侧屈肌力增加(P0.01,P0.001)。(5)屈、伸平均功:与干预前相比,干预2周后D组与F+D组后伸平均功均增大(P0.05);与干预前相比,6周后D组与F+D组两组前屈平均功均增大(P0.01,P0.001);与干预前相比,6周后D组与F+D组两组后伸平均功均增大(P0.01);与干预2周比,6周后F+D组前屈平均功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伸峰值力矩:与干预前相比,干预2周后D组与F+D组伸峰值力矩均增大(P0.05,P0.01);与干预前相比,6周后D组与F+D组两组屈、伸峰值力矩均增大(P0.01,P0.001);与干预2周比,6周后F+D组屈、伸峰值力矩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三种干预方式对于NLBP的症状缓解均有明显的疗效;(2)短时间内,浮针疗法对于疼痛的缓解见效更快;(3)David脊柱康复训练系统对于NLBP患者腰背肌肌力的恢复有显著的效果,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功能障碍;(4)浮针结合David脊柱康复训练能快速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的浮针治疗或单纯的David脊柱功能训练。
【图文】:

脊柱,浮针,下腰痛,结果研究


图 1 三组受试者 VAS 评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表 2-5,图 1),浮针疗法、David 脊柱康复训vid 脊柱康复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均有明显改善针组和结合组的临床治愈率相近,,优于单纯的大卫组。浮针组患

调查表,功能障碍,问题


RMDQ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1.5;R4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玲;赵祥虎;张炎;;全身垂直律动结合威伐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年06期

2 刘建航;余绍涌;李锦威;;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9年03期

3 李继华;江华基;陈煜辉;李淑华;邓佩瑛;;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影响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9年13期

4 段生艳;赵云龙;陈广超;;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J];大医生;2017年08期

5 叶倩;胡智宏;;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年17期

6 张淑会;;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4期

7 韩立龙;;探讨个体化康复治疗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中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1期

8 白玉梅;张海霞;;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0例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7年02期

9 乔钧;刘志浩;王会儒;伍勰;陈文华;;肌内效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老年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03期

10 王洋;周秀玲;;百笑灸调治对社区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及其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阔;刘炎;林巧茂;;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应用康复处方治疗的效果分析[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田耕毓;;超声波/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对比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3 王斌;倪朝民;;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李阔;林巧茂;张春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康复处方治疗的临床研究[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C];2015年

6 詹晖;;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丁献军;范顺武;;非特异性下腰痛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赵宝平;刘日光;叶川;;膝关节置换术后非特异性下腰痛原因分析及对策[A];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军汉;;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卫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汪敏加;非特异性下腰痛功能特征分析及针对性康复计划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倩;“12分钟腰腹训练”对办公室文员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效果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

2 李然;浮针结合David脊柱康复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D];西安体育学院;2019年

3 黄鑫鑫;空中瑜伽对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小飞;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鲁慧敏;中国古典舞者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年

6 潘良;麦粒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冯栋宏;腰腹部肌耐力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衣娜;不同粗细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与针感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乔钧;肌内效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10 张琳;非特异性下腰痛个体化运动疗法APP程序初步设计[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636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36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