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微钙化(micro calcifications,MC)是发现非触及乳腺癌(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NPBC)的重要征象,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1.寻找微钙化在乳腺良性病变与NPBC之间的影像差异及鉴别点。2.评价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graphy,DBT)在致密类型腺体中鉴别中间型MC良恶性的价值,诊断和筛选早期乳腺癌,减少误漏诊。3.探寻NPBC病理分级与微钙化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经我院乳腺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符合实验特征的NPBC患者和良性病变MC患者77例,年龄31-67岁,平均48.3岁。NPBC组26例,年龄42-67岁,平均53.5岁。良性组51例,年龄31-52岁,平均41.2岁。上述所有病例的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77例使用美国豪洛捷Selenia Dimensions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采集图像。其中4例致密型腺体病例行磁共振扫描,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磁共振扫描仪,专用八通道双侧乳房相控线圈。所有77例乳腺图像均有两名副高级医师严格按照BI-RADS第5版标准,进行乳腺腺体分型、MC形态学的分型、分级及MC位置分布情况判读。参照MC的病理类型,着重分析中间型钙化在BI-RADS Ⅲ、Ⅳ类型腺体中的形态特点。比较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在观察MC方面的优劣势。观察NPBC组,分析其病理分级、类型与MC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实验数据(1)77例乳腺BI-RADS腺体分型,BI-RADS Ⅰ型占6.49%,Ⅱ型占11.69%,Ⅲ型占64.94%,Ⅳ型占16.88%。(2)77例病变MC形态分级,可能良性MC者占46.75%,中间型MC者占45.45%,可能恶性MC者7.80%。(3)良恶性MC在各自组的分布频率:弥漫、散在分布,NPBC组占7.69%,良性组52.94%;区域分布,NPBC组占19.23%,良性组25.49%;簇状分布,NPBC组占57.69%,良性组17.65%;线性和节段性分布者,NPBC组占15.39%,良性组3.92%。(4)NPBC组与良性组的MC病理类型:在NPBC组中,病理上以原位癌、微浸润及局部早期浸润为主。良性组以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 hyperplasia,ADH)、乳头状瘤、腺瘤、或合并存在为主。(5)NPBC组病理分级、类型与MC形态的特点:26例NPBC中,高级别DCIS相关的病变10例(38.46%);MC的形态以其典型细线分支(铸型)和细微多形性(泥沙、针尖样)为主要影像表现。(6)DBT、FFDM在39例较致密类腺体MC周围结节或浸润显示效果。实验组中筛选出微钙化周围出现结节、或合并浸润毛刺者39例,其中NPBC组22例(56.4%)、良性组17例(43.6%)。(7)DBT、FFDM两种检查方法在NPBC组(22例有结节或浸润)判断有无结节或浸润对比,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Kappa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Kappa=0.089,说明两种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8)77例中,DBT与FFDM在观察乳腺腺体中有无结节情况。DBT、FFDM诊断乳腺结节的能力分别为:敏感度89.74%、35.90%,特异度94.74%、71.05%,阳性预测值94.59%、56%,阴性预测值90%、51.92%,假阳性率/误诊率5.26%、13.75%,假阴性率/漏诊率10.26%、64.10%。(9)4例MRI检查发现:良性微钙化组增生腺体信号较均匀;NPBC微钙化组肿瘤病变呈结节样及毛刺样表现。2.本组病例数据表明(1)良性钙化的分布多为“散在、多区域”分布,但亦可有“簇状”密集型分布,良性病变“簇状、密集”分布型MC易误诊为NPBC。(2)局限性单侧乳腺的MC,常见于ADH、小叶纤维增生、硬化性腺病、乳腺结构不良、腺瘤形成等。此类钙化易误诊为NPBC。(3)良性微钙化中,钙化的密度、边缘常较NPBC均匀、锐利。(4)NPBC中,高级别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微钙化的分布、形态以及临床相关受体表达有特点。(5)对NPBC组(22例有结节或浸润)运用Kappa检验评价DBT、FFDM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显示,Kappa=0.089,即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较差;DBT诊断阳性率为86.4%,明显高于FFDM(22.7%),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认识微钙化的形态特征有助于增强对NPBC中MC与良性MC的鉴别诊断。2.在较致密类型腺体中,DBT可以更好显示NPBC微钙化周围肿瘤小结节、微浸润情况,对鉴别NPBC微钙化与良性微钙化具有重要意义。3.DBT的应用可以改善病变区阳性预测值,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逡逑图2a_2b邋FFDM邋(CC、MLC位)乳腺不均匀致密性腺体类型;右乳外卜-象限“簇形”分布屮逡逑间类型不定形钙化,钙化点的边缘略模糊,局部腺体密度稍氋,米见明显结节及结构紊乱。逡逑图2c术后病理(HExlOO)乳腺高级R%导管内癌,ER(强阳忭,90°/。),PR邋(强阳,60%),逡逑P53邋(-)邋Ki-67阳性率约20%。此病例的受体相关性在高级别内癌中不常见。注:高级别内逡逑癌常见的受体类型为ER(阴性),PR邋(阴性),P53邋(阳性)。逡逑图3邋(a,b,,c)女51岁钼靶乳腺查体发现右乳微小不定形耗化,触诊乳腺腺体较逡逑韧,未触及明显肿块。逡逑43逡逑
图3c术后病理(HExl00)乳腺高级别导管内癌,伴多处微浸润ER(-),邋PR邋(-)邋,邋P53邋(多逡逑数+),Ki-67阳性率约20%。此病例的受体相关性,属于高级别导管内癌的大部分类型。逡逑图4邋(a,b,C,d,e)女67岁,左侧乳腺不适2月,触诊阴性。逡逑4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9;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莉;张光玉;鲁雯;焦青;;基于分形技术的乳腺X射线影像中簇形微钙化点增强技术的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2年01期
2 田伏洲;;无包块微钙化点在乳癌诊断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7年01期
3 周瑜;刘佳;;微钙化点增强成像检出乳腺肿瘤内微钙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4期
4 胡正平,吴燕,王成儒;基于贡献矩阵的微钙化点检测[J];电子技术应用;2005年05期
5 胡正平;张晔;;基于微弱目标-背景合成技术的微钙化点检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6 胡正平,吴燕,王成儒;乳腺X线影像中微钙化点检测新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05年09期
7 张新生;王哲;;结合深度学习与特征多尺度融合的微钙化簇检测[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8年11期
8 车琳琳;张光玉;宋莉;曹卫芳;;基于钼靶X线影像的乳腺微钙化点良恶性识别算法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9 文浩;马金盛;王玉慧;;基于小波与统计学的乳腺微钙化点检测方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年10期
10 李树楠,万柏坤,马振鹤,王瑞平;基于小波变换的乳腺X线影像微钙化点感兴趣区域提取新技术[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晓春;;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内微钙化点的超声观察与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光;钙相关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王磊;乳腺钼靶X光片上微钙化点的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胜君;基于乳腺X线图像的乳腺癌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杰;非触及乳腺癌微钙化与乳腺良性微钙化影像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陈妙薇;基于相关向量机的致密型乳腺X线图像微钙化点簇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3 石宝刚;乳腺微钙化点增强与检测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钟明霞;基于微钙化点检测的乳腺X线图像分割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5 陈莎莎;乳腺X线图像微钙化点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阮松;乳腺癌X光片图像的微钙化点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彭庆涛;基于乳腺X线图像的微钙化点检测算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刘敏华;基于尺度空间滤波的乳腺X线图像微钙化点检测及辅助诊断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吴燕;基于FSVM的医学图像奇异点检测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10 张欣;基于统计模型的乳腺癌微钙化点病灶辅助检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664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6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