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0-06-10 02:53
【摘要】:背景与目的:海洋性弧菌广泛分布于内湾、沿岸、外洋水域、海洋生物体和沉积物中,能够感染鱼类或哺乳动物,并可在人群中引起食物中毒。不少弧菌会导致人或其他动物发病,以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力最强。随着海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多,因海产品传播的细菌性疾病发生范围和频率也逐渐增大。常规的海洋弧菌检测方法即培养法不能满足快速诊断的需要,且某些海洋性弧菌培养困难,因此建立病原性海洋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病原性海洋性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为临床快速诊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方法:收集2017年3月~10月威海市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357例,采用常规培养法结合质谱分析对标本中病原菌进行鉴定。设计针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细胞溶解素编码基因vvh A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胶原蛋白酶编码基因col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单一降落PCR和多重降落PCR反应体系并进行优化,检测各种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评价单一降落和多重降落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例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并与细菌培养法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多重降落PCR在临床标本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1)共检出致病微生物98株,5种疾控要求监测病原微生物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志贺氏菌的比率依次为26.53%、21.43%、20.41%、10.20%和7.14%;另外还检出其它致病性海洋弧菌14株(14.28%),包括创伤弧菌6株(6.12%)、哈氏弧菌3株(3.06%)、溶藻弧菌3株(3.06)和灿烂弧菌2株(2.04%),海洋性弧菌的总检出比率为35.71%。(2)单一降落PCR只分别对创伤弧菌或副溶血弧菌检测到特异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4 CFU/ml和103CFU/ml。(3)多重降落PCR可在目标测试菌中同时检测到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亦分别为104 CFU/ml和103 CFU/ml。(4)与细菌培养法比较,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份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l00%和97.94%,副溶血性弧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12%。结论:(1)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海洋性弧菌检出率高,需要对其进行监测。(2)成功建立快速检测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直接用于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图文】:

质谱分析,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


临床标本中副溶血弧菌的质谱分析图 副溶血弧菌标准株的质谱分析图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的质谱分析图 创伤弧菌标准株的质谱分析图图1 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质谱分析图Figure 1 Mass spectrogram of V. vulnificus and V. parahaemolyticus

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特异性,条带


结果2 单一降落 PCR 检测结果2.1 单一降落 PCR 特异性检测结果创伤弧菌单一降落 PCR,,只在创伤弧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中扩增出 740 bp 的目的条带,其它菌株均未见 740 bp 扩增条带(图 3)。副溶血弧菌单一降落 PCR,只在副溶血弧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中扩增出 349 bp 的目的条带,其它菌株均未见349 bp 扩增条带(图 4)。两种单一降落 PCR 中,所有菌株均出现 598 bp 16S rDNA扩增条带。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155.3;R4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曾洪辉;杨彤;李柏生;梁宇恒;卢玲玲;梁骏华;黄琼;柯昌文;;广东省2013-201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10期

2 武静;刘晓斐;胡成进;;创伤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制研究现状[J];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03期

3 隋学林;张烨;滕永胜;刘成程;;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分析及对比[J];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01期

4 刘小敏;张勇;莫浩联;刘莹;周杰;;深圳市福田区2011~2012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年01期

5 张晨;章溢峰;沈晓青;钟亚;柏品清;傅灵菲;;2006—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年21期

6 黄兆勇;唐振柱;;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2年02期

7 杨慧;甘莉萍;陈应坚;金玉娟;;2003-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病原菌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8 王燕梅;乔昕;袁宝君;戴月;符晓梅;沈峗;;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年05期

9 周爱明;徐景野;许国章;方挺;毛国华;;2000-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疾病监测;2010年08期

10 陈艳;郭云昌;王竹天;刘秀梅;刘弘;戴月;唐振柱;闻剑;;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705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05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0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