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损耗的现状,探索自我损耗对健康促进行为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评价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的影响效果,验证其对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改变,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为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效应对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机制。于2018年2月~7月在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按入院先后顺序选取277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损耗状态、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执行过程的模型并使用AMOS软件Bootstrap法对其进行验证。研究二为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取样,选取164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82例)和对照组(n=8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住院治疗及心理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住院治疗和叙事疗法心理护理,两组干预均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复查时完成,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elf-Regulatory Fatigue Scale,SRF-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评估。计量资料用((?)±s),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损耗、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比较差值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运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研究一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效应对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总均分(57.71±5.93)分,自我损耗总均分(46.34±6.27)分,健康促进行为总均分(112.21±12.12)分;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照顾者、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人均收入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有差异(P0.05);3.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之间呈负相关(r=-0.678~-0.125,P0.05),患者自我控制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115~0.353,P0.05),患者自我损耗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00~-0.112,P0.05);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1)自我控制的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正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5(P0.001)和0.38(P0.043);(2)自我控制中冲动系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损耗,标准化路径系数-0.81(P0.001);控制系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损耗,标准化路径系数-0.19(P0.002);(3)自我损耗直接负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9(P0.049);(4)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以自我损耗为中介变量间接正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9*-0.81=0.32(冲动系统)和-0.39*-0.19=0.07(控制系统),自我控制对健康促进行为水平的总效应分别为0.32+0.35=0.67(冲动系统)和0.07+0.38=0.45(控制系统),表明自我损耗在自我控制对健康促进行为水平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7.76%(冲动系统)和15.6%(控制系统)。研究二叙事疗法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及自我损耗效应干预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0.830),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2.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比较无显著差异(t=-2.582~2.264,P0.05)。干预后,两组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体育运动、压力管理和精神成长各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5~1.042,P0.05);3.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t=0.186~1.691,P0.05)。干预后,两组在SRF-S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0~7.660,P0.05);4.经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在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体育运动各维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11~-4.790,P0.05);实验组在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精神成长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80~2.265,P0.05);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t=-0.723~1.332,P0.05);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t=6.113~15.707,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在一般水平上,患者均处于自我损耗状态;2.自我损耗在自我控制与健康促进行为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管理中,当启动自我控制,处于自我损耗状态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下降。3.应用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疾病管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减轻患者自我损耗,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管理控制能力,帮助他们自主形成健康促进行为的生活方式。同时,叙事疗法也帮助患者对疾病、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患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各种疾病危险因素,采纳健康促进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7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叙事疗法助力高二学生走出困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26期
2 郭晓萍;曹美嫦;曾满萍;欧利芳;;叙事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希望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05期
3 朱晓艳;;叙事疗法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年24期
4 徐春颖;;“叙事——沙游”之“外化”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7年24期
5 杨雪梅;;声音[J];江苏教育;2017年40期
6 陆晓花;;游戏、关系和改变[J];江苏教育;2017年72期
7 武利敏;马艳杰;;叙事疗法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6年03期
8 方芳;;叙说·外化·重构——基于叙事疗法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年06期
9 钟江林;;重构生命故事:当“多动症”遇上“叙事疗法”[J];福建教育;2019年25期
10 娄喜征;;叙事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戎明梅;王雪梅;马婉贞;;叙事疗法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2 李明;杨广学;;叙事疗法初探——一种新的治疗观的构建[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陈丽丽;;叙事疗法在高中生生涯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A];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心理咨询大会论文集[C];2015年
4 李军;;心理查房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小结[A];第十二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9年
5 李珏;程乐华;;心理套娃在心理咨询不同阶段的作用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高丽;陈青萍;李珊;;叙事疗法:一例心理创伤者的治疗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顾泳;叙事疗法,治愈孩子的“心灵感冒”[N];解放日报;2016年
2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 李明;在“讲故事”中化解“问题”[N];健康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妙;叙事疗法在独居老人个案服务中的运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2 汪倩;重写生命故事之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高倩;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中的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评价[D];承德医学院;2019年
4 曾丽敏;叙事疗法在青少年矫治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5 章旭;叙事疗法对大学生抑郁倾向干预效果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6 杨世欣;叙事心理治疗及其对服刑人员监狱化人格干预效果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耿玉多;叙事治疗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李珊;提升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操作方法:叙事疗法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叶华;书写表露技术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金迪;叙事疗法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患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713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1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