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铅离子依赖性DNA酶构建磁控诱导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及血清凝血酶的检测

发布时间:2020-06-25 04:54
【摘要】: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凝血酶原在Xa因子作用下转化而来,将纤维蛋白原转换为纤维蛋白,在凝血级联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凝血酶能够加快静脉血栓栓塞、肾病的进程以及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其浓度的改变会导致功能的转变。因此,定量检测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凝血酶含量对临床研究和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适配体技术、纳米技术与铅离子依赖性DNA酶辅助的信号放大技术,提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高灵敏度的磁控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本研究基于磁性生物复合材料和铅离子依赖性DNA酶,构建电化学传感平台用于凝血酶的检测。分别使用了三条核苷酸链S1、S2和S3,其中互补链S1包含巯基末端、凝血酶适配体互补序列以及铅离子(Pb~(2+))依赖性DNA酶酶切部位,S2为凝血酶适配体序列,S3是Pb~(2+)依赖性DNA酶序列。由于亚甲蓝带有正电荷,它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带负电DNA上,可作为电化学信号分子。以磁性Fe_3O_4@Au纳米粒(Fe_3O_4@Au NPs)为载体,S1通过Au-S键固定在纳米粒表面,互补杂交S2,获得磁性生物复合材料Fe_3O_4@Au-S1/S2 NPs。当目标物凝血酶存在时,凝血酶竞争结合S2,从而S1上Pb~(2+)依赖性DNA酶酶切部位暴露出来,加入S3和Pb~(2+)后,S1被切割,少量的亚甲蓝被吸附到DNA链上。当凝血酶不存在时,S1/S2杂交双链不被破坏,下游反应无法继续进行,S1/S2杂交双链能吸附大量的亚甲蓝。最终,待测的纳米复合物利用磁场诱导自组装将在磁性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磁性软膜,通过差示脉冲伏安法(Different pulse voltammetry,DPV)检测亚甲蓝的电信号变化,实现了待测物凝血酶与亚甲蓝电化学响应之间的转化与检测。本研究构建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适配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凝血酶;Pb~(2+)依赖性DNA酶的酶切作用明显增加了Fe_3O_4@Au NPs表面核酸的变量,使得亚甲蓝的电信号变量增加了3倍,使灵敏度显著增加;磁性纳米材料的引入不仅方便磁性分离,而且可以通过磁场诱导自组装在磁性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磁性软膜而产生测定信号,完成测定后,取出磁性电极中的磁芯,磁性软膜便可从电极表面脱落,增强了电极再生和重复使用性能,另外,利用纳米材料大的表面积达到丰富的核酸固载。该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对凝血酶定量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5000 pmol L~(-1),检测限低至1.8 pmol L~(-1),可以用于血清中凝血酶的靶向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46.1
【图文】:

序列,依赖性,功能区,DNA酶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中互补链 S1 包含三个功能区:5'巯基末端、Pb2+依赖性 DNA 酶的底物链序列以及凝血酶适配体的互补序列,S2 为凝血酶适配体序列,S3 是 Pb2+依赖性DNA 酶序列。采用 Fe3O4@Au NPs 作为载体,可以实现实验过程中快速磁性分离和待测的纳米复合物通过磁场诱导自组装到电极表面,通过 Au-S 键将 S1 的5'端固定以获得了 Fe3O4@Au-S1 复合纳米材料。加入 MCH 溶液中,MCH 可以起到封闭剂的作用,占据 Fe3O4@Au NPs 表面剩余位点,去除 S1 的非特异性吸附。S2 与 S1 的凝血酶适配体的互补序列杂交互补,在 Fe3O4@Au NPs 表面形成双链结构(dsDNA)。

DNA酶,依赖性,电化学,凝血酶


DNA 酶的底物链序列功能区,S3 无法切割 dsDNA 中的 S1。泳道 8 中 dsDNA条带比泳道 7 弱,表明在溶液中加入凝血酶后,凝血酶竞争结合 S2,完全暴露的 S1 被 S3 切割,使得 dsDNA 减少,电泳条带变浅。经电泳结果证实,目标物凝血酶介导启动 S3 的酶切作用,与预期设想一致。考察 S3 辅助的信号放大,比较反应体系在 Pb2+依赖性 DNA 酶作用前后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向磁性生物复合材料 Fe3O4@Au-S1/S2 NPs 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溶液,相同的凝血酶浓度下,一份不加S3和Pb2+,一份加入S3和Pb2+,最终记录磁性材料表面吸附的亚甲蓝电化学信号的下降值ΔI,比较其在 S3 作用下(红色)和不加入 S3 时(黑色)ΔI 的变化。如图 2(B)所示,在加入相同浓度的凝血酶的条件下,Pb2+依赖性DNA酶作用后的ΔI比未处理的高3倍。因此,Pb2+依赖性 DNA 酶切割 S1,导致 Fe3O4@Au NPs 表面 DNA 的量明显减少,吸附的亚甲蓝减少,ΔI 成倍增加,实现了基于 S3 辅助的信号放大,提高了该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何;王青;傅昕;赵智粮;;基于滚环扩增及串联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的高灵敏“Turn-on”型Hg~(2+)传感器研究[J];分析化学;2018年10期

2 高晓霞;贾玉华;杨金凤;李继山;杨荣华;;核酸酶催化放大传感体系的设计及其在铅离子比色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3 刘程伟;张雪松;王石;田浩;程明勋;王树卿;胡新华;张强;辛世杰;段志泉;;Egr-1DNA酶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4 王彬;夏焦兵;;高中生物学中与DNA有关的6类酶[J];生物学通报;2013年01期

5 高艾;王玉茹;何锡文;尹学博;;聚多巴胺包埋G-四联体/血红素DNA酶制备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2年10期

6 王波,陈梅红;反义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12期

7 付文;蔡林芳;郭志慧;郑行望;;DNAzyme聚乙烯吡咯烷酮/Ru(bpy)_3~(2+)/SiO_2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及铅(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8 王敏娟;;DNA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06期

9 刘程伟;张雪松;王石;王树卿;田浩;程明勋;胡新华;辛世杰;段志泉;;纳米粒子介导Egr-1 DNA酶转染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8期

10 郑锦辉,王峰,牛俊奇;10-23DNA酶体外切割HBV前C/C区mRNA的初步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江婧婧;林欣怡;刁国旺;;基于Mg~(2+)-DNA酶催化裂解反应与β-CDP主客体作用调控的无酶电化学DNA传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唐子圣;张灵;漆正楠;夏文君;王易维;鲁娜;;基于DNA酶和无机酶级联信号放大策略的变异链球菌检测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8年

3 刘云清;李小雨;杨瑞英;张小华;陈金华;;基于TdT酶辅助血晶素/G四联体DNA酶纳米线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电化学检测[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梁刚;满燕;潘立刚;;基于G-DNAzyme对2-羟基芴的电化学传感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5 周慧;吴志芳;陈慧芳;李勋;;铵离子对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催化ABTS显色反应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何智梅;朱俊杰;;基于DNAzyme的多功能纳米器件用于基因调控和可控药物释放[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7 姜交来;云雯;蔡定洲;王少飞;杜云峰;桑革;廖俊生;;超灵敏放射性UO_2~(2+)生物传感器的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C];2016年

8 唐卓;;体外筛选能够剪切DNA的DNAzyme[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9 蒋刚锋;赵海旭;翁金鹏;马琪;张辉;刘明哲;;DNA酶交联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过氧化氢检测方面的应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悦华;基于DNA组装的检测方法与DNA酶活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鲁娜;基于功能核酸组装结构的腺苷和汞离子传感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胡蓉;基于功能核酸的纳米组装与生物传感的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赵旭华;基于DNA酶和氧化石墨烯的高灵敏荧光生物传感体系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红;基于铅离子依赖性DNA酶构建磁控诱导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及血清凝血酶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2 蒋如剑;基于铈离子络合物用于抗细菌粘附模拟DNA酶的构建[D];烟台大学;2018年

3 莫菲;基于DNA纳米蝎的肿瘤细胞内基因沉默新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4 程艳;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5 曹金秀;基于核酸酶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铀的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6 丁兴华;基于碳纳米管技术的快速检测病原菌方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晓丰;信号放大方法在细胞中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8 宋丽芳;基于DNA酶增敏的微流控化学发光法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朱丹;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DNA酶纳米蛋白质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付玲;沙雷氏菌FS14(Serratia sp.FS14)中两种分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相关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8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28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