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种无法用某种特异性病理因素解释的、肋骨下缘至臀下皱褶以上的疼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易复发,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疲劳、神经控制模式异常、肌肉收缩能力下降相关,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单一疗法对CNLBP治疗效果欠佳,多种疗法综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其改善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的程度有限。功能训练体系是由若干功能训练的方法、动作评估及矫正练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主要由激活与再生、功能训练、功能动作及动作纠正4个部分组成。功能动作系统即动作评估系统,包括功能动作筛查和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SFMA主要应用于存在运动损伤或动作异常者。针对CNLBP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功能状态评估,能发现其身体功能的薄弱环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在国内外,功能训练体系主要应用于体育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尤其针对CNLBP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功能训练体系,观察其疼痛程度、健康状况及腰部肌肉收缩力和疲劳程度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康复治疗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目的:探讨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功能训练体系治疗CNLBP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对患者进行评估后给予个性化的激活与再生、动作纠正及功能训练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频率均为每日1次,每周6次,持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疗效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Mc Gill疼痛问卷(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情况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治疗1周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患侧竖脊肌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分别为11.01(8.65,12.45)μV、11.87(9.33,12.99)μV]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分别为94.29(90.12,104.48)Hz、90.43(85.11,107.48)Hz],多裂肌RMS[分别为9.68(8.29,11.56)μV、10.43(9.63,13.35)μV]及MF[分别为95.33(88.33,112.60)Hz、95.56(91.83,105.54)Hz]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患侧竖脊肌RMS[分别为15.62(14.57,17.70)μV、20.05(16.31,20.85)μV]及MF[分别为91.79(88.31,101.93)Hz、80.19(76.77,98.62)Hz],多裂肌RMS[分别为14.98(12.15,17.44)μV、18.37(15.30,23.16)μV]及MF[分别为89.31(81.30,108.49)Hz、80.12(75.82,86.50)Hz]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精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及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疼痛评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现在疼痛状况(present pain index,PP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对照组共复发4例,复发率为22.2%,观察组无患者复发。两组患者复发率经统计学比较,发现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研究中,通过应用SFMA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评估,发现了部分患者存在颈椎、踝关节等部位的障碍,这些障碍远离疼痛部位,在传统治疗中,往往不被发现或者发现后不被重视,这可能就是造成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2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依据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结果,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激活与再生、动作纠正、功能训练,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健康状况以及腰部肌肉收缩力和疲劳程度。3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功能训练体系治疗2周,可降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3个月内的复发率。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1.5;R4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丽霞;李放;;下背痛分类研究综述[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年06期
2 ;走路运动可舒缓下背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5期
3 魏鹏绪;张景;;下背痛康复与核心稳定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21期
4 顾新;;下背痛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5 韦桂蓉;和家红;李永林;;下背痛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8年05期
6 王光发;王红妹;;下背痛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20期
7 王春生;常楚;;老年下背痛诊断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02期
8 顾新;;下背痛的物理治疗与康复[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30期
9 高峻岭;亚急性下背痛保守治疗的系统回顾[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年02期
10 朴月善;高旭光;;下背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华;;下背痛患者肌肉功能综合评估和运动控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丁献军;范顺武;虞和君;;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分析[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俞晓杰;王颖;;表面肌电图在下背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建华;韩U
本文编号:2783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83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