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3:35
【摘要】:第一部分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通过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与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的准确性比较,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5例患者共计15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进行超微血流成像检查,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对斑块内点线状显像效应进行评分并分级,同时将超微血流成像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157个斑块中,超微血流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检测到的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生率分别为52.87%(83/157)和58.59%(92/157);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显像分级结果判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39),两种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第二部分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通过常规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分级进行比较,探讨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入组43例患者共46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微血流成像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成分进行斑块稳定性评价,并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比较各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常规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表面的连续性、斑块的成分及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增强效应进行诊断。采用常规超声结合SMI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易损斑块进行分级诊断,结果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75)。结论:超声结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对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第三部分超声结合SMI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目的:采用超声结合SMI新型影像技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服用降脂药物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探讨超声结合SM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纳入的117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他汀治疗组或联合药物治疗组(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采集患者的基线血脂谱生化数据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等各项超声影像学数据,并与治疗后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谱的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稳定性变化。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与随访,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TC、TG、LDL-C、hs-CRP、FPG及Hb 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面积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单纯他汀组经用药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由治疗前74.57%下降到66.10%,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4)2=0.235,P=0.066);而联合治疗组用药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由治疗前72.06%下降到39.70%,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9.378,P=0.002)。结论:单纯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都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生化水平。在降脂水平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方面,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独用药。两组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颈动脉超声结合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影像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1;R743
【图文】: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基本情况及入组斑块的分布情况共计95例患者入组,二维超声显示的符合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7个,其中39例患者有两个以上斑块入组。斑块位置分布情况见图1-1。7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近段,38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中段, 69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43个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图1-1)。图1-1 入组颈动脉斑块检出基本信息
小于25%);III型不均质高回声斑块共计33个(斑块内部回声主要以高回声为主;低回声区域占斑块总面积比率小于25%);IV 型均质高回声斑块共计25个;V 型未分类斑块共计21个(钙化斑形成并伴有后方声影)(图1-2)。图1-2 入组颈动脉斑块按不同性质分组2.3 超微血流成像模式下入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图表现颈动脉超声超微血流成像声像图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可见点状或者数个点状、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显影;部分点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与中心血管相连。同一斑块内点状或线状强回声的发生位置不同(图 1-3,图 1-4)。图1-3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图1-4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条索状强回声;
点状、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显影;部分点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与中心血管相连。同一斑块内点状或线状强回声的发生位置不同(图 1-3,图 1-4)。图1-3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图1-4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条索状强回声;
本文编号:2801591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1;R743
【图文】: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入组基本情况及入组斑块的分布情况共计95例患者入组,二维超声显示的符合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7个,其中39例患者有两个以上斑块入组。斑块位置分布情况见图1-1。7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近段,38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中段, 69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43个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图1-1)。图1-1 入组颈动脉斑块检出基本信息
小于25%);III型不均质高回声斑块共计33个(斑块内部回声主要以高回声为主;低回声区域占斑块总面积比率小于25%);IV 型均质高回声斑块共计25个;V 型未分类斑块共计21个(钙化斑形成并伴有后方声影)(图1-2)。图1-2 入组颈动脉斑块按不同性质分组2.3 超微血流成像模式下入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图表现颈动脉超声超微血流成像声像图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可见点状或者数个点状、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显影;部分点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与中心血管相连。同一斑块内点状或线状强回声的发生位置不同(图 1-3,图 1-4)。图1-3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图1-4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条索状强回声;
点状、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显影;部分点线状或者条状强回声与中心血管相连。同一斑块内点状或线状强回声的发生位置不同(图 1-3,图 1-4)。图1-3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图1-4 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微血流声像图示斑块内可见多个条索状强回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欣;罗葆明;管小凤;吴欢;肖晓云;;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年07期
2 林晓娜;周路遥;谢晓燕;黄光亮;田文硕;谢晓华;王伟;林满霞;吕明德;;超微血管成像评价肝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5年10期
3 贾慧霞;金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年03期
4 程令刚;何文;张红霞;蔡文佳;宁彬;田凤兰;;超微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05期
5 王红燕;纪盛章;冯莹印;宋金玉;高晓;李春霞;;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年04期
6 勇强;张蕾;袁嘉;穆洁;邢媛媛;牛宏珍;郑敏;;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7 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金雪娟;范培丽;俞清;;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年02期
8 丰乃奇;陈瑶;;超声新技术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中的应用及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年05期
9 胡大一;;2010调脂治疗领域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年15期
10 王志刚;;超声造影剂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801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015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