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03 08:28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菌可感染人和动物引发李斯特菌病。临床症状为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病死率较高。因此,对其进行现场监控与快速准确检测已成为公共卫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单增李斯特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分离培养生化鉴定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均存在着耗时长、灵敏性低、对实验条件和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等不足。因此开发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的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新方法,对于李斯特菌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依据单增李斯特菌的结构性质和致病机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纳米技术相结合,构建针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灵敏、简便的可视化检测方法。为环境生物毒素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食品安全的现场检测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IgY的制备及纯化鉴定(1)以单增李斯特菌灭活菌悬液,分别制备弗氏完全佐剂疫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疫苗。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法将疫苗接种于鸡胸处皮下,收集免疫前后鸡蛋,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提取卵黄抗体,采用凝胶过滤层析法对卵黄抗体IgY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所得抗体IgY进行纯度鉴定。结果显示,纯化前的IgY除目标链之外出现多条杂带,纯化之后的IgY仅有目标链显现,表明纯化后抗体纯度较高。(2)采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卵黄抗体蛋白含量。经测定所提取IgY的蛋白含量范围为5.51-22.89mg mL~(-1),第15周所提取的IgY的蛋白含量最高,为22.89 mg·mL~(-1)。(3)采用常规间接ELISA方法对所提取IgY的抗体滴度和特异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增加,抗体滴度呈逐渐上升趋势,第9周时,抗体滴度达到最大,即1:512000,随后趋于平稳,在第15周后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高水平状态;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制备卵黄抗体IgY与常见的5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高。第二部分基于OPD-AuNPs检测体系的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1)本部分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合成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并制备单增李斯特菌适配体标记免疫磁纳米探针,作为捕获探针,以BSA为模板,制备纳米酶IgY-BSA-AgNCs免疫探针,作为检测体系的“信号转导器”,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AuNPs,作为检测体系的“显色信号器”。基于OPD-AuNPs反应和IgY-BSA-AgNCs介导催化氧化OPD反应,建立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体系。结果显示,捕获探针在0.6 mg时,捕获效率高达96.1%,IgY-BSA-AgNCs探针为10.0μg mL~(-1),OPD浓度为40 nM时,检测体系的效果达到最佳。(2)对该检测体系进行效果评价。灵敏度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时间为40 min,可视化检测限为1×10 CFU mL~(-1),经A525处的紫外吸收值建立的线性拟合曲线为A525nm=0.102lgC+1.014,R~2=0.998,该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与其他4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食品模拟样结果显示,可视化检测限为5×10 CFU mL~(-1),线性拟合曲线为A525nm=0.144lgC+0.726,R~2=0.914,此结果表明食品基质对该检测方法的干扰性小,可在食品基质中灵敏的检测目标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加标回收率为97.4-101.3%,RSD在10%以下,这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检测体系稳定性强,精密度较好。相比于同类比色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具有高效富集,快速灵敏检测的优势。第三部分基于CB7-AuNPs检测体系的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1)本部分制备单增李斯特菌适配体和尿素酶双标记免疫磁纳米探针,作为检测体系的捕获探针,以AuNPs作为检测体系的“信号器”,基于CB7-AuNPs的自主装作用和尿素酶水解尿素反应建立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体系。结果显示,免疫磁纳米探针在0.5 mg时,对目标菌富集效率为90.9%,10μL 0.86μM CB7量时,检测体系效果最好。(2)对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体系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对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限为1×10 CFU mL~(-1),检测时间为50 min,以A700/A525比值处理数据,经计算,在1×10-1×10~6 CFU 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回归曲线为y=0.0903lgC+0.06798,R~2=0.986,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将目标菌与其他4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同时进行检测,仅在目标菌存在时,显示阳性结果,特异性强;食品模拟样结果显示,可视化检测限为1×10~2 CFU mL~(-1),线性回归曲线为y=0.1048lgC+0.5541,R~2=0.940,此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可在食品基质中灵敏的检测目标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加标回收率为97.2-99.6%,RSD在10%以下,说明本实验建立的检测体系稳定性好,精密度高。与其他比色检测方法相比,此检测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的独特优势。第四部分基于多色比色法的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1)本部分实验以免疫磁纳米探针作为“分离器”,以BSA为模板,制备IgY-BSA-MnO_2免疫探针,作为“信号转换器”,以合成的AuNRs作为多色“信号器”,基于IgY-BSA-MnO_2催化氧化TMB反应和TMB~(2+)-AuNRs刻蚀反应建立多色比色检测体系。条件优化结果显示,0.6 mg的免疫磁纳米探针,28μg的IgY-BSA-MnO_2免疫探针使检测体系多色显示效果最优。(2)检测体系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时间为45 min,可视化检测限为1×10 CFU mL~(-1),以AuNRs纵向LSPR的蓝移峰差值做标准曲线,Δλ=61.364lgC-88.539,R~2=0.932;特异性效果评价显示,所构建的多色半定量检测体系抗杂菌干扰性强;食品模拟样结果显示,在5×10-10~5CFU mL~(-1)范围内,线性回归曲线为Δλ=25.038lgC-31.388,R~2=0.992,这表明该检测方法可快速灵敏的检测食品基质中的目标菌,该检测体系加标回收率为97.4-102.4%,RSD在10%以下,精密度较好。本研究首先基于OPD-AuNPs反应和IgY-BSA-AgNCs介导催化氧化OPD反应,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体系,使其具有捕获效率高,检测限低,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等优点;为达到简便、灵敏、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目标,本研究进一步以CB7-AuNPs的自主装作用和尿素酶水解尿素反应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体系,该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的优良性质;在此工作基础上,为实现可视化半定量检测目标菌的目的,本研究又利用IgY-BSA-MnO_2催化氧化TMB反应和TMB~(2+)-AuNRs刻蚀反应建立多色比色可视化检测体系。多色的颜色变化和半定量测定目标菌的性质,使该检测体系在其他比色检测方法中,具有可视化半定量目标菌的特点,在半定量检测目标物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155.3;R4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正东;张玲;王红;陈曦;王艳;闫国栋;邹年莉;孙松松;;自贡市2014年农贸市场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9年03期

2 张晶;白志军;和鹏;陶霞;吴新伟;;广州市58株单增李斯特菌菌株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年05期

3 贾培;盛司潼;兰全学;;单增李斯特菌恒温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年09期

4 贾艳艳;何雷;郁川;余祖华;程相朝;张春杰;李银聚;;豫西地区市售鸭翅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11期

5 ;谨防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J];食品与生活;2017年10期

6 乌日娜;刘翔;郭邦成;闫立群;张玉平;;银川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8期

7 范芸;胡云建;艾效曼;宁尚勇;程玮;李江涛;常乃柏;;一起血液病区单增李斯特菌病的爆发并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8 杨松;曲祖乙;刘永华;;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9 李燕杰;朱小花;夏雨;袁根良;杨公明;;不同培养条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11期

10 王丽芳;陈飞;;进口冷冻鸡翼尖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禽业导刊;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秋霞;;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肉生产环节的污染分布和传播[A];2017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文艳;张永红;林洪羽;李秀锦;仲飞;;重组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在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及活性分析[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5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晓利;廖成水;朱世强;田文静;张梦珂;李静;程相朝;;单增李斯特菌胞外核酸酶的酶学特性分析[A];中国兽医病理学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7年

7 柳博文;王建锋;邓旭明;;桑色素中和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并抑制吞噬泡内细菌逃逸[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李长城;贾真;李晓婷;白伟娟;方婷;陈锦权;;生食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动态生长数值模拟及验证[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钱凌霄;康立超;李红欢;张奇文;杜冬冬;马勋;;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14种潜在毒力基因的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凤贤;FDA发布修订控制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措施指南[N];中国国门时报;2017年

2 总局;单增李斯特菌危害不容小觑[N];中国医药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王嘉;人体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可造成严重后果[N];中国质量报;2017年

4 ;专家解读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7年

5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7 浙江检验检疫局杭州机场办事处 金钤 许琰丹 林瀑;推进空港指定口岸建设的相关思索[N];中国国门时报;2017年

8 潘兰;进口食品畅销 更需监管保驾护航[N];中华合作时报;2016年

9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姜浩峰 邱伟科;检验检疫部门如何严把“准入关”?[N];中国国门时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旭;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揭示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江玲丽;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其重组菌构建与免疫原性[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诗;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数值鉴定系统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陈谋通;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群体感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林文凭;Bacillus subtilis ZJU15产生的抗菌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丽;三种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同步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灵扬;冷鲜肉冷链流通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活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航;单增李斯特菌氨基肽酶Lmo1711以及鞭毛结构蛋白FlhB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3 石薇;免疫磁性糊精微球的制备及其快速分离检验单增李斯特菌的技术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4 贺婷;三种天然抑菌剂对低温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效果研究[D];成都学院;2018年

5 蒋兵;单增李斯特菌在猪、鸡肉品加工及销售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周慧敏;植物乳杆菌素BM-1抑菌机理初探及其对火腿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控制研究[D];北京农学院;2015年

7 魏丽娜;含硫香料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D];大连工业大学;2018年

8 藏雨轩;食源性致病菌恒温扩增试纸条检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9 赵萌;单增李斯特菌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10 魏滋鸿;黄芩提取物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1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11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5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