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压缩感知的快速核磁成像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12:26
   核磁成像即核磁共振成像,它是现代医疗影像学的一种关键成像技术,其成像过程无侵入性、无电离辐射,能够提供优质的时-空域解剖和生理结构可视化。因为以上优点,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计算机辅助诊断、视觉引导手术和病理探究等。然而,由于数据采集速度受限于诸多物理约束,如核弛豫时间和外周神经刺激等,磁共振成像过程面临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取舍。幸运的是,经验证明核磁成像图像序列在时-空存在大量的信息冗余,这让基于压缩感知的磁共振成像机制得到成功的应用。通过探索和利用时空域纹理相关性和减少采样数据量的方式,基于压缩感知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了一条高质量快速成像途径。本文研究基于压缩感知的动态磁共振成像算法(CS-DMRI)。成果如下:(1)基于广义多结构全变分的混合CS-DMRI模型。当前的CS-DMRI模型大体可以分为离线模型和在线模型两种。离线CS-DMRI模型能够获得较好的重建质量,但效率差且参数设置复杂,在线模型重建速度快但质量稍差。本文原创性地提出混合CS-DMRI模型(H-DMRI)来加速具备高保真度的磁共振成像。在预测过程中,H-DMRI引入周期变密度下采样机制提高预测参考帧的可靠性,并设计了周期前后向参考预测机制来提升预测质量,这一预测方法能够更好地利用全局时域相关性。为了提高重建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时-空域联合稀疏正则——广义多结构全变分(GMTV),GMTV侧重于从多个角度探索时空域纹理相关性。基于GMTV,H-DMRI构建了残差和图像联合稀疏约束重建模型。这个模型使用GMTV同时约束稀疏残差的空域相关性和空间图像的时-空域结构连续。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H-DMRI重建质量好于当前的离线和在线CS-DMRI模型,主要表现重建细节清晰伪影少,同时其恢复效率远好于离线模型。(2)基于低秩与稀疏元素分离的CS-DMRI模型。基于视频的研究和应用往往涉及到背景和前景元素分离,考虑到动态核磁影像序列也类似于视频,本文利用鲁棒主元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低秩加稀疏分离的多线圈CS-DMRI模型,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时域恢复失真问题。所提出的模型定义了背景元素强时域相关即沿时域维度表现低秩,同时约束前景元素在空-时域维度呈有限差分域的变换稀疏。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能够提供高可靠性的核磁共振序列还原,主要表征出空域图像细节丰富且清晰,时域变化重建保真度高。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P391.41;R44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线CS-DMRI研究现状
        1.2.2 在线CS-DMRI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压缩感知与核磁共振成像
    2.1 压缩感知概述
        2.1.1 问题描叙
        2.1.2 测量矩阵选择
        2.1.3 稀疏信号恢复框架
        2.1.4 实验与分析
    2.2 核磁共振成像概述
        2.2.1 核磁共振现象
        2.2.2 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
    2.3 基于压缩感知的核磁共振成像
        2.3.1 CS-MRI图像重建框架
        2.3.2 CS-MRI常用的优化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MTV的混合CS-DMRI模型
    3.1 基于压缩感知的动态核磁共振成像概论
    3.2 基于广义多结构全变分正则的混合CS-DMRI
        3.2.1 符号定义与恢复模型重构
        3.2.2 周期变密度下采样与双向参考预测
        3.2.3 广义多结构全变分正则
        3.2.4 基于GMTV的H-DMRI模型
        3.2.5 基于RLSF-PCG的数值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参数设定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秩与稀疏元素分离的CS-DMRI模型
    4.1 鲁棒主元分析
    4.2 基于L+S的CS-DMRI模型
    4.3 数值算法
    4.4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oberto Blanco Sequeiros,李成利,林征宇;磁共振成像与介入[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2期

2 赵海涛,陆军,张卓利,常英娟,刘满生;圆形K空间采样技术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朱勇猛,朱雪君,阮新忠,张道行;耳蜗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5期

4 王庆德,宗学玲,巩志莲,钟涛;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早期诊断与磁共振成像特点[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5 李仰康,刘国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Abi Berger ,science editor ,高晶;磁共振成像的原理[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6期

7 温博 ,程流泉;磁共振成像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J];人民军医;2005年08期

8 Weber F;Knopf H;蔡同建;;健康青年男性脑部磁共振成像的偶然发现[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9 窦郁;卢嘉宾;;“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学习班通知[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8期

10 荣梅;;磁共振成像检查580例安全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热射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赵修超;用于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的超极化氙-129装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3 徐运军;新型钆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从实验到临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徐勤;数字化磁共振成像谱仪[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耿晓鹏;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外科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6 吴涛;二甲肼致癌小鼠远端大肠固体脂质纳米粒摄取和分布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卞昕;小数据集磁共振成像神经网络重建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叶芳;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多参数研究与临床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9 尹大志;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建奇;磁共振成像中若干方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波;全身磁共振成像及计算机体层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谢松伯;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磁共振成像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学健;基于多核DSP的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电路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李琳;基于DSP的磁共振成像谱仪脉冲序列发生器的软件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骆国丽;磁共振成像模拟器设计与低场成像仿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王小苗;常用含金属修复体对体内外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春霞;肾脏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在糖尿病肾病的初步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杜小涛;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与7T磁共振T2 mapping和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dGEMRIC)序列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9 樊鹏;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磁共振示踪成像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赵丹;9.4T磁共振成像活体内动态观察豚鼠耳蜗内淋巴液[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4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54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