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影像学多模态方法与病理学对照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3 19:52
   目的:乳腺癌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从传统的组织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层面对乳腺癌进行的各种亚型分类都是在试图更全面而精准地认识乳腺癌,从而解决其异质性的问题。既往观点认为肌上皮具有阻止乳腺癌浸润的作用,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肌上皮在乳腺癌发展中的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其作为枢纽对乳腺癌进行双向调节作用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有研究发现肌上皮具有促进导管原位癌向浸润性癌的方向演变的功能,病理形态学以膨胀性浸润及腺体融合性侵袭为主要特点,实性乳头状癌和包裹性乳头状癌则是此类肿瘤的典型代表。在2012版WHO对乳腺肿瘤的最新阐述中,将病理表现具有特殊性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和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归类为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二者具有“惰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而在发病年龄上大多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因此这类乳腺癌被称之为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由于该类型肿瘤发病率低以及发病年龄、肿瘤生物学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以至于对这类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已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多模态影像学方法的出现提高了肿瘤的诊断效能,使精准诊疗乳腺癌成为可能。多模态影像学方法利用不同成像原理、设备得到不同的图像并综合分析,可以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传统病理组织大切片与影像多模态方法结合应用,则可以更好地反应病理变化与影像多模态特点间的关联,有助于掌握肿瘤的异质性等影响肿瘤全面评估的相关因素。目前尚无对于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多模态影像学分析和认识,本研究针对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多模态影像方法与病理学组织学、分子分型特点对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为临床精准治疗和进一步结合影像组学分析肿瘤异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搜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为EPC及SPC的病人,符合入组标准的共计39例。收集常规病理切片的为35例,其中EPC 16例,SPC 19例;另收集EPC、SPC各2例,制作病理组织大切片,共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及X线、超声、MRI检查结果,并选取同期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及Ⅰ、Ⅱ、Ⅲ级浸润性癌各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分型特点的分析。结果:EPC、SPC平均年龄为65.34岁(P值0.001),较对照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惰性特殊类乳腺癌好发于老年的临床特点。分子分型中,39例均为Luminal A型并且均无淋巴结转移(P值0.001),比较对照组中,Ⅱ、Ⅲ级浸润性癌Luminal A型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同样以发病部分位于乳晕后方为主。其中,EPC长径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SPC长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体积较小,尤其乳腺X线难以发现。EPC在MRI中12例(66.67%)表现为类圆形;13例(72.22%)是囊实性肿块(P值0.001)。DCE-MRI中,16例(88.89%)表现为环状不均匀强化囊性区或囊性区内见实性强化突出物。ADC值为0.98±0.026×10~(-3) mm~2/s(P值0.001)。SPC中16例(76.19%)为单发病灶,5例(23.81%)为多发病灶。DCE-MRI中,13例(61.91%)表现为环状不均匀强化,这个环状强化表现为厚壁环状强化、边界较清晰;另有5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呈点簇状强化及卵石状强化。TIC强化曲线II型11例(52.38%),III型10例(47.62%)。ADC值为1.0±0.11×10~(-3) mm~2/s(P值0.001)。同时,对病人均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8月20日,所有病人均生存,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1.影像学多模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老年惰性特殊特性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效能。2.EPC与SPC在DCE-MRI表现更具特点,多以特殊类型环状不均匀强化为主。3.EPC与SPC在分子亚型均为Luminal A型乳腺癌,符合ER、PR(+)多表现单发肿块的特点;二者环状强化特点与ER、PR表型无相关性。4.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大切片对照分析,MRI、US与传统病理组织大切片对照对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分布与病理组织学对应性有一定效果;MRI则更好的反应瘤周膨胀性浸润改变及肿瘤的异质性。5.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分析表明EPC及SPC符合有低度恶性具有膨胀性浸润改变的特征。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7.9;R730.44;R445.2
【部分图文】:

蜡块,成熟性,分类标准,乳腺癌


14实验做正常肠管、正常乳腺组织大切片蜡块及相应的组织大切片(HE×1技术成熟性。e、f. EPC 组织大切片蜡块及病理组织大切片,肿瘤外包裹完、其内可见乳头状结构及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内和病变周围大部分HE×40)。g、h. SPC 组织大切片蜡块及病理组织大切片,肿瘤表现为排列紧于细胞的多结节病灶;纤维血管轴心纤细;外周缺乏肌上皮细胞(HE×40组织学诊断 2013 年 12 月—2016 年 12 月期间病理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非典型增生或癌变、乳头状癌、乳头状增生、肌上皮癌及神经病例,按照 2012 新版 WHO 乳腺肿瘤分类标准,筛选出 EPC 和 SPC 包括原位 SPC 及浸润 SPC。大切片按照常规切片相同的分类标准分类诊断。分型:ER、PR、HER2 采用 Ventana-Benchmark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以乳腺癌旁组织为阳性对照,HER2 选择既往阳性乳腺癌(3+)为

乳晕,乳腺,分叶状,象限


a. HE 染色示边缘较厚的纤维包膜(HE×100)。b. EPC 病理图示 P63(-),提示肌上En Vision 法×100)。c.SPC 中 ER(+()Ventana-Benchmark×100)(Ventana-Benchmark×1 中 PR(+()Ventana-Benchmark×100)。e. SPC 中 HER-2 (—)(Ventana-Benchmark×10 中 Ki67(-),(Ventana-Benchmark×100)。g. 乳腺 X 线显示左乳晕后方高密度肿块,晰。h. 乳腺超声示左乳内囊实性肿物,呈分叶状,周围可见少量血流信号。i.乳腺勒测得动脉频谱,RI:0.85。j. T1WI 轴位增强示左乳晕后分叶状囊实性肿物,实性囊腔内,伴可见强化。k. T1WI 轴位示增强右乳内上象限见囊性肿块,囊壁不均匀强化I 轴位示增强右乳外上象限 EPC 纤维囊强化,中心区强化不明显,边界尚清。m. TIC型曲线。n. 弥散加权伪彩图,测得 ADC 值 0.00989×10-3mm2/s。2. SPC 临床特点、MRI 及超声特点统计学分析,SPC 平均年龄为 64.9 岁(0.001),较对照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符合好发于老年女性特点。置中,13 例(61.9%)位于乳晕后方导管走形区为主可合并导管扩张。分子分

肿物,乳晕,环状,乳腺超声


a. HE 染色多结节状边缘,(HE×100)。b. P63(-)提示肌上皮缺失(En Vision 法×1C 中 ER(+)(Ventana-Benchmark×100)(Ventana-Benchmark×100)。d.SPC 中 Pntana-Benchmark×100)。e. SPC 中 HER-2 (—) (Ventana-Benchmark×100)。f.S(-),(Ventana-Benchmark×100)。g. 乳腺 X 线常呈阴性。h. 超声中不均质回声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i. 乳腺超声多普勒测得动脉频谱 RI=0.89。j. T1WI 轴位增晕后方肿物呈环状不均匀强化。k. T2WI 去脂矢状位显示肿物及扩张的导管。l. T1强示左乳晕环状不均匀强化肿物,边界尚清。m. T1WI 轴位增强示左乳晕后多发卵。n. 弥散加权伪彩图,测得 ADC 值 0.0101×10-3mm2/s。3. EPC 与 SPC 临床特点、MRI 及超声影像特点统计学分析在肿块的大 与 SPC 存在统计学差异,EPC 明显更大,无论在 MRI 中还是超声中表现肿块;而 SPC 体积较小,亦可多发。同时二者好发年龄相近,分子分型以 Luminal A 为主,表现为边界更清晰的肿物;MRI 中 ADC 值二者相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聪;杨阳;牛昀;;肌上皮细胞与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年04期

2 李挺;;乳腺癌异质性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17年02期

3 杨玉华;娄丹;吕小梅;;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GPR30与ER、PR及HER2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17期

4 尹喜;张浩;王成伟;;Luminal A型与Luminal B型乳腺癌动态增强MR影像学征象比较[J];农垦医学;2014年06期

5 柴维敏;孙琨;陈克敏;严福华;展颖;;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4年10期

6 郭媛;魏新华;丁汉军;汪珍穗;吴红珍;江新青;;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16期

7 周纯武;张仁知;;乳腺影像学的现状与使命[J];磁共振成像;2014年04期

8 牛昀;;2012年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新变化与临床治疗的关系[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4年03期

9 尤超;顾雅佳;彭卫军;杨文涛;沈旭霞;姜婷婷;;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孙琨;严福华;柴维敏;陈克敏;贺娜英;;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的MRI征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娟;乳腺癌多模态影像诊断及其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2 赵红;钼靶X线、超声和MRI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效能及术前评估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9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69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