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法分离细胞外囊泡中的外泌体
发布时间:2021-05-08 15:41
几乎所有的哺乳细胞都会分泌外泌体(exosomes),它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生物标志物,可以识别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由于外泌体的粒径较小,从含有不同大小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复杂介质中分离出外泌体,是目前外泌体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种微流控装置,它是由两个入口和三个出口组成的直型微通道,用于分离粘弹性溶液。含有低浓度聚氧乙烯(PEO)的样品液和鞘液分别从两个入口流入微通道。聚氧乙烯的加入可以使流体具有很高的粘弹性从而产生弹性升力,来控制流体中各种粒子的横向迁移。样品液中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从入口I进入,首先排列在微通道的壁侧,鞘液从入口II进入,通过控制入口II与入口I的流量速度比,使粒子根据粒径尺寸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弹性升力,来驱动粒子向微通道中心线迁移。粒径大的纳米粒子受到的弹性力大而较快的迁移到微通道中心线,从中间出口流出,粒径小的纳米粒子由于受到的弹性力小迁移速度慢,从两侧出口收集。以这种方式,我们实现了对纳米粒子进行连续的、依赖粒径大小的、无标记的分离。随后,我们应用此技术,对未作任何处理的胎牛血清进行外泌体分离实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外泌体
1.1.1 外泌体与细胞外囊泡
1.1.2 外泌体的形成过程
1.1.3 外泌体的组成成分
1.1.4 外泌体的功能作用
1.1.5 外泌体的提纯方式
1.2 微流控技术
1.2.1 微流控的特征流体现象
1.2.2 微流控通道的制作
1.2.3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1.3 立论依据和研究策略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微流控装置设计与制作
2.2 颗粒样品的制备
2.3 细胞培养基中EVs的制备
2.4 实验过程
2.5 纳米粒子跟踪仪分析
2.6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7 透射电镜分析
2.8 PEO溶液性质
2.9 弹性升力系数的确定
2.10 粒子迁移的解析模型
2.11 粒子轨迹的数值模拟
第3章 微流控通道的结果与讨论
3.1 微流控芯片粘弹性分离的设计原理
3.2 微流控装置的理论预测
3.3 利用PS粒子验证微流控通道
3.4 利用微流控通道分离外泌体
3.5 外泌体分离技术的比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本文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泌体的研究进展[J]. 卢婉,杨人强,王伶. 生命的化学. 2013(04)
本文编号:317559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外泌体
1.1.1 外泌体与细胞外囊泡
1.1.2 外泌体的形成过程
1.1.3 外泌体的组成成分
1.1.4 外泌体的功能作用
1.1.5 外泌体的提纯方式
1.2 微流控技术
1.2.1 微流控的特征流体现象
1.2.2 微流控通道的制作
1.2.3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1.3 立论依据和研究策略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微流控装置设计与制作
2.2 颗粒样品的制备
2.3 细胞培养基中EVs的制备
2.4 实验过程
2.5 纳米粒子跟踪仪分析
2.6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7 透射电镜分析
2.8 PEO溶液性质
2.9 弹性升力系数的确定
2.10 粒子迁移的解析模型
2.11 粒子轨迹的数值模拟
第3章 微流控通道的结果与讨论
3.1 微流控芯片粘弹性分离的设计原理
3.2 微流控装置的理论预测
3.3 利用PS粒子验证微流控通道
3.4 利用微流控通道分离外泌体
3.5 外泌体分离技术的比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本文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泌体的研究进展[J]. 卢婉,杨人强,王伶. 生命的化学. 2013(04)
本文编号:3175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1755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