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探针用于病原菌检测

发布时间:2021-07-08 09:20
  病原菌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存在与于人体、水、食以及空气等中的病原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的爆发,它会诱发人体感染细菌并因此产生严重的病症,例如败血症等,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的生命。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检测速度、耗费、以及细菌高通量检测分析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发现新型灵敏度好,特异性高,易于操作,高通量的细菌检测技术。为此,我们利用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纳米探针成功开发了三种病原菌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无论在检测效率、通量上都优于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首先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荧光探针,当加入待测细菌后,会触发核酸分子机器运动,在核酸分子的驱动下,荧光探针表面的荧光素会逐步从纳米材料表面脱落下来,游离在待测溶液中,使得待测溶液的整体荧光强度增强,通过测定待测溶液反应前后的荧光强度变化,可超灵敏的实现单细菌检测,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整体检测时间小于六小时。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分子机器的作用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我们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双核酸分子机器检测系统,当加入病原菌后,会触发双核酸分子机器运动,通过比色法比较输出信号的变化,可灵敏的实现溶液中病原菌检测,特异性好,由于...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细菌检测方法
    1.2 生物传感技术
    1.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3.1 在食品加工、监控、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应用
        1.3.2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3.3 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1.4 Aptamer生物传感技术
    1.5 液滴微流控及其应用
        1.5.1 液滴微流控概述
        1.5.2 液滴微流控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超灵敏耐药细菌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荧光探针用于耐药细菌的检测原理
        2.3.2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荧光探针性能研究
        2.3.3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荧光探针用于病原菌特异性研究
        2.3.4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荧光探针用于病原菌灵敏度研究
        2.3.5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荧光探针用于人工样品中病原菌特异性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病原菌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病原菌检测原理
        3.3.2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病原菌检测可行性验证
        3.3.3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病原菌特异性研究
        3.3.4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病原菌灵敏度研究
        3.3.5 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比色法用于人工模拟样品中的病原菌检测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随机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液滴用于病原菌高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随机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液滴用于病原菌高通量分析检测原理
        4.3.2 随机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液滴用于病原菌高通量分析可行性研究
        4.3.3 随机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液滴用于细菌的特异性及超灵敏检测
        4.3.4 多色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液滴条形码用于病原菌高通量检测
        4.3.5 多色及强度调控的液滴用于构建标准文库
        4.3.6 多色及强度编码的液滴用于混合细菌检测
        4.3.7 多色及强度编码的单液滴用于人工样品中的混合病原菌高通量分析鉴定
        4.3.8 流式细胞仪用于多色及强度编码的单液滴高通量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271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271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