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6 12:02

  本文关键词: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了解睡眠状态知觉障碍在失眠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对比睡眠状态知觉障碍与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的失眠患者有何不同特征,分析睡眠状态知觉障碍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共计125例成人失眠障碍患者纳入研究,经整夜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和晨起问卷评估,分为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n=33例)和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n=92例)。PSG监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完成了包含人口学资料的自我报告调查问卷、健康/疾病史、睡眠相关量表和心理相关量表的测量,包括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贝克抑郁量表(BD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和晨起问卷(MQ)。以主观睡眠潜伏期减去客观睡眠潜伏期计算睡眠潜伏期估计误差,以客观总睡眠时间减去主观总睡眠时间估计总睡眠时间误差。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睡眠状态知觉障碍在失眠障碍患者中患病率为26.4%。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比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年龄更小[(42.70±8.13)岁vs.(51.41±6.8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体质指数、性别及基础疾病等变量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相比,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的睡眠结构更接近于正常,其总睡眠时间更长[(442.12±30.20)min vs.(395.06±44.12)min],睡眠潜伏期[(17.00±13.31)min vs.(33.59±28.97)min]和REM期睡眠潜伏期更短[(109.80±53.62)min vs.(141.89±69.04)min],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35.62±16.70)min vs.(94.65±51.13)min],睡眠效率更高[(89.89%±3.07%)vs.(76.07%±9.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对于总睡眠时间而言,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REM期睡眠时间更短[(17.29%±7.87%)vs.(22.88%±5.13%)],浅睡眠时间更长(N1+N2期)[(62.48%±5.92%)vs.(57.00%±5.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间多次小睡平均潜伏期(MSLT)结果比较[(13.16±4.39)min vs.(13.70±4.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均有明显高估睡眠潜伏期(SOL)、低估总睡眠时间(TST)的倾向,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睡眠潜伏期估计误差大于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44.21±25.62)min vs.(7.66±4.09)min],总睡眠时间估计误差亦大于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160.30±83.78)min vs.(-70.82±65.6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在睡眠相关量表测量条目包括ISI,PSQI,ESS等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ESS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但ISI量表显示两组均存在中度及以上失眠(22.18±3.08 vs.21.73±2.92),总PSQI评分显示两组睡眠质量均较差(15.27±1.28 vs.14.95±1.37)。两组患者各心理测量条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及较差的生活质量。5.以主观总睡眠时间作为因变量,以年龄、PSQI评分、ESS评分、BDI评分、HAS评分、客观TST、SOL、入睡后觉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TST(N1+N2)%、TST N3%、TST REM%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睡眠效率及PSQI评分是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总睡眠时间的预测因素,客观睡眠效率是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总睡眠时间的预测因素。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PSQI评分越高、客观睡眠效率越低,主观总睡眠时间越短,而在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客观睡眠效率越低,主观总睡眠时间越短。以主观睡眠质量作为因变量,以年龄、主观TST、ESS评分、BDI评分、HAS评分、TST、SOL、WASO、SE、TST(N1+N2)%、TST N3%、TST REM%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总睡眠时间是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和年龄是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的预测因素。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睡眠时间越短,睡眠质量越差,而在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贝克抑郁量表评分越高,发病年龄越小,睡眠质量越差。结论:1.睡眠状态知觉障碍患者有明显高估睡眠潜伏期、低估总睡眠时间的倾向。2.两组患者主观睡眠测量及心理测量参数结果相似,尽管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客观睡眠结构相对正常。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睡眠效率及PSQI评分是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总睡眠时间的预测因素,客观睡眠效率是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总睡眠时间的预测因素。就主观睡眠质量而言,主观总睡眠时间是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主观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和年龄是非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组患者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睡眠状态知觉障碍 失眠障碍 特征 预测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0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21
  • 结果21-28
  • 讨论28-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7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37-38
  • 附表38-56
  • 致谢56-57
  • 睡眠状态知觉障碍患者的睡眠知觉(综述)57-69
  • 参考文献64-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奇强;;控制遗精,别把自己裹太紧[J];现代妇女;2007年10期

2 孙晓华;;五种诡异的睡眠状态[J];科学大观园;2009年02期

3 杰西;张惠辉;;失眠自查路线图[J];健康管理;2011年04期

4 黄剑琴;;睡眠状态下喂药致婴儿窒息一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5年11期

5 韩芳,陈尔璋,魏海琳,丁东杰,何权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下呼吸中枢控制功能的改变及测定方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年08期

6 王立文;午夜轮班小睡对情绪、睡眠质量和睡眠状态的影响[J];航空军医;1998年06期

7 林志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下阻塞定位[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9年05期

8 王璇;睡眠状态中发生昏迷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99年06期

9 林忠辉,张红蕾,王廷础,李传福,白志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下阻塞定位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王素霞;;术中清醒与睡眠状态对患者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伟;赵静霞;;117例大学生睡眠状态调查[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2 张希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状态下阻塞定位与临床表现的关系[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董丽霞;陈宝元;;健康人睡眠状态肺通气功能与呼吸驱动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江朝晖;刘大路;冯焕清;;睡眠血压信号的关联维及其与睡眠状态的关系[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荣党;张秀华;刘月华;潘可风;;OSAHS患者睡眠状态下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熊宇;;睡眠和未睡眠状态下5岁患者16层螺旋CT头颅扫描的成功率比较[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荣党;张秀华;J.P.McD0nald;刘月华;潘可风;;OSAHS患者睡眠状态下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徐明;沈安民;许军;;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伴癫痫[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德功;日开发出便携睡眠计可测量人的睡眠状态[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记者 潘治;数羊未必助入眠[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主持人 李海;为何没有“进入睡眠状态”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4 辛桦;“数羊”无助入眠[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保健时报记者 邱爽;睡着也能减肥吗?[N];保健时报;2006年

6 张田勘;恶梦能预报疾病[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何德功;便携睡眠计通过心跳判断睡眠深度[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吴征;电脑为何频频自动休眠?[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9 聂永庆;秋季睡眠有八忌[N];中国水利报;2000年

10 晨光;安神催眠的食物[N];大众卫生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维玺;基于移动感知技术的睡眠状态追踪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潘虹;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3 陈枫;磁诱导睡眠状态下协助记忆的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08年

4 郭旗;睡眠状态错觉与心理生理性失眠对白天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易路辉;睡眠状态对夜间眼压影响的初步分析[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睡眠状态知觉障碍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348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